截止3月24日,全国累计确诊患者分布于338个城市中,已有293个城市实现现有确诊“清零”。国内疫情发展较为明朗,多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已经调整为二级或三级。
对于口罩,多地也开始放宽。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明确不用戴口罩的情况以及在不同情况下佩戴不同等级口罩,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
不过现在要让大家出门摘口罩也许有点难,有网友甚至说感觉现在出门不戴口罩都像在裸奔。
多地领导纷纷摘口罩
3月18日至19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连云港检查调研时,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已不戴口罩。
3月21日,山东济南打造泉城服务“总客服”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升级活动仪式上,济南市委常委、济南打造泉城服务“总客服”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升级活动仪式上,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郑德雁摘下口罩致辞。
上海、海南、安徽各省市领导在进行工作部署时,依据新闻画面来看,均已摘下口罩。他们“摘口罩”并非号召和鼓励大家不加区分,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普通公众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可以不戴口罩。3月20日,江苏省释放明确信号,强调“不能以任何理由搞过度防控”。
随着疫情形势整体向好,越来越多省、直辖市领导开始试着缓和群众焦虑,带头摘口罩,为餐饮行业“捧场”。重庆市、青海省、淮安市、合肥市、南京市等多地领导纷纷摘下口罩,在店堂食。
“早期中国戴口罩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例较多时,你去商场吃东西,坐电梯,都有风险。但是现在风险概率已经比较低了。我们的习惯还是不太敢放下,很怕有病人被漏掉。所以再戴长一点,问题也不大。”张文宏表示,在现阶段,戴口罩很多时候还是心理压力,对疫情谨慎的态度。3月7日下午,张文宏主任在首届“走出至暗时刻 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上如此说道。
在论坛中,张文宏也提到,国外一些国家,并没有要求大家戴口罩。比起戴口罩,更强调每个人都要洗手。“你把手洗洗干净就行了。因为他们觉得戴口罩的主要好处,不是跟人家讲话,人家飞沫溅到你,而是戴口罩后,不会用手摸自己的嘴。所以他们一直强调,要洗手而不是戴口罩。”
即使多地领导纷纷释放信号,但这场疫情已经让很多人对口罩形成了依赖。
取不下的口罩
“即使国家卫生健康委说不用戴口罩了,我也会继续戴下去的。”在被问及疫情结束后,是否还会戴口罩,赵先生坚定地说道。
赵先生至今仍戴着两层口罩,尽管多位专家已经强调两个口罩的防护性并不会优于一个口罩。消毒液、口罩、眼镜、每天盯着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固定栏目,“这样让我觉得安全。”
在抗击疫情的两个月,口罩甚至成了外出时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一习惯会因疫情衍生为外出戴口罩习惯吗?
张女士是一家公司职员,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说,“现在收个外卖都恨不得喷三遍消毒液洗手,更别提摘口罩了。戴口罩虽然闷,但不戴就好像缺了什么。”
尽管家里已经囤了3包N95口罩,她还是在各大购物网站上买口罩、消毒液。在2月份复工的时候,张女士在办公室坐一天可以不吃不喝的,就是怕摘下口罩。每次从公司回家,她总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病毒,必须得用消毒液把自己衣服泡一遍,75%消毒液来消毒自己随身带的所有东西。
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好转,多个地区已经调整为二级防控,今天她又在网上买了3包口罩,“很长一段时间,我肯定是离不开口罩的。”在开始佩戴口罩的时候,也许是因为疫情,发展到如今,张女士虽然厌恶口罩带来的种种不适,但是更多的是心理依赖。
疫情下心理次生灾害需重视
当出现灾难性事件后,人本能会出现恐慌、焦虑的情绪。疫情引发不必要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灾害”,并不会短暂消除。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可以摘口罩,却不愿摘掉呢?心理学专家刘爱民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说道,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大家的感知觉,以前不重视戴口罩,现在重视是个好现象,只是新冠肺炎病例还没有完全清零。部分群众还会有恐惧,克服恐惧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同时,去掉一个习惯,也会需要时间。”刘爱民说道。
出现灾难性事件后,人本能都会产生一些恐慌的反应,这些反应、情绪也在推动民众去重视疫情,采取行动,比如戴口罩、喷消毒液来缓解情绪并试图解除危险。如果并没有影响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不必过多恐惧,过多解读。
但是受疫情影响,有人每天多次用酒精棉擦洗手或常用物品,随时用免洗凝胶消毒,一双手甚至可以洗破皮;家里地板每天用加了消毒液的水清洗一遍后再用清水擦洗;还用了便携式紫外线消毒灯给衣物消毒。即使专家多次强调衣物、鞋底不易沾染病毒,也要用消毒液反复消毒。
“如果有人出现过度消毒,过度清洁的症状,这个和不肯摘口罩一样,仍然是过分焦虑引发,属于轻微强迫范畴,如果过度且引发不适,建议寻找专业心理咨询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过分焦虑,如何先进行简单的的自我判断?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孙炜炜介绍道,过度的焦虑会造成交感神经的失调,进而产生一系列自律神经失调症状。比如:晚上睡得不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四肢酸痛、眼睛干涩、烦躁易怒等,较严重者会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莫名其妙发抖与盗汗、胸痛、肠胃不适…等等。
如今社交网络通信便捷,人们每天接受到大量消息。多家卫视、多个国家、多个网站,不断重复出现疫情信息。在疫情初期,人们在看到各种死亡、无法救治等各种信息的冲击下,把听到和看到的一些现场信息转化成了恐慌、愤怒、无助、悲惨的心理情绪,造成“同情疲劳”,感官变得麻木。
孙炜炜建议大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关注官方信息发布,关注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是最好的。现在已经开始复工,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和同事或朋友们分享下,
转移下注意力干点别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听音乐,选择一些轻音乐。进行简单的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正念减压疗法。
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说,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口罩问题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分级分类开展防疫,要讲科学,也要破除思维惯性和形式主义。
标签阅读: 摘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