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付东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杜军保教授带领其团队,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领域再获突破性进展——揭示了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血管生物学效应,拓展了硫化氢的病理生理研究领域,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例如冠心病、脑梗塞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著名杂志《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上。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至今其形成机制还不清楚。杜军保教授带领其团队在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往曾一直被称为废气的硫化氢为机体可以内源性生成的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研究人员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中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其体内的硫化氢水平下降,而外源性补充硫化氢使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中硫化氢含量升高的同时,也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这提示硫化氢可以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体内硫化氢水平的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硫化氢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具有抑制作用,而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提示硫化氢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硫化氢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调控是其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