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李玲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教授荣获卫生政策奖,这也是中华医学科技奖首设卫生政策奖。
首提政府主导政策制定
评审委员认为李玲在医改方案制定、实施效果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引导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颁奖词盘点李玲对于中国医改5大贡献
评委会认为李玲较早提出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公平性,坚持政府主导方向。提出这一观点后,李玲面对各种声音,面对各种争议,坚持学术观点,有效地影响了新一轮医改的方向,在推进新医改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代表性意见。
作为课题负责人直接参与了医改方案评估课题研究。
长期持续关注和研究国家医改政策的实施,总结地方经验,发现规律,向政府建议推进医改不断深入。
积极参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相关研究。
“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
宿迁医改,成为李玲与中国医改道路选择的关键一役。
2006年,围绕宿迁医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魏凤春发布《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对江苏宿迁医改给予积极评价。李玲领衔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的《宿迁医疗报告》则作出了负面评定。
宿迁作为当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先锋,点燃市场化与政府主导两种医改路径战火,李玲深陷骂声与质疑声中。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玲说: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
一语成谶,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改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李玲的“医改方案”诸多成为“国家方案”。
“东宿迁”、“西洛阳”,作为曾经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的“猛将”,随着宿迁再建公立医院、洛阳“召回”,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的1.0版本似乎走到了尽头。
此外,历史不仅证明李玲是对的,更证明了她的远见。成立统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以有效配置资源,十多年前李玲的这一建议也成为现实。
李玲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稍微有点良心的人,都不应该把医疗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
1979年,原卫生部表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被业内认为是医疗市场化的开端之一。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医改不成功”论断,二次医改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此轮医改中反对市场化是李玲的鲜明观点,她也被冠以“政府派”的称号。
市场是失灵的,民生领域不应该全部交给市场成为李玲的医改思维原点。
“在民生领域完全交给市场,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今天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从过于相信市场这个偏向走出来,这是下一步发展最需要警醒的。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社会建设。政府最该作为的是在民生领域,因为市场在这里是失灵的。”
为什么坚持政府主导,李玲也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必须给人民基本健康的保障,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了政府没有谁可以承担。市场也没有办法把这件事做好,这一点美国就是证明。现在美国也在由政府调控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也都是由政府主导医疗资源。”
在2014年5月16日《英大金融》杂志上,一篇《李玲:我觉得我是中国派》文章曾为网络爆款,文章中李玲对市场派经济学家进行批评。
“稍有良心的人,都不应该把医疗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国内一些唯市场派的经济学家不了解卫生经济的特性,将医疗类比餐饮业,闹出不少笑话。截至目前,这种笑话仍在继续,将民间资本引入公立医院改革即是一例。如果说吸引民营资本扩大供给,就去办医院好了,倒腾现有医院干什么?民营资本也不是傻子,没有一家愿意自己办医院,都是想去牟利的。把公立医院这最后一块蛋糕分了,能解决老百姓看病的问题吗?”
当然,对于李玲的批评之声也并未停止。李玲的北大同事,周其仁教授曾力挺市场化,他认为否定市场化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医疗还没有实现市场化。“要辩论的问题不是市场化好不好、该不该,而是究竟中国的医疗服务是不是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标签阅读: 医改,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