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社会办医再迎重大利好!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要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告诉“医学界”,讲话中提出“放宽医疗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传达出一个积极信号——将先进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中国,能进一步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外资医疗的利好政策迎来突破!
“医学界”追溯以往政策发现,外资进入医疗领域,利好政策早已酝酿多时。
最早提出医疗领域外资股比的,是2000年原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文件中规定: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即外资股份最高可占到70%。
2010年11月,国务院58号文提出,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的股权比例限制,“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对外资独资医疗机构释放了政策信号。
然而直到2013年,政策信号才出现落地的可能。这一年,外资独资医院出现了重大转机。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自贸区内多项政策可以突破原有限制,先行先试。随后,上海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自贸区独资设立医疗机构。
这一政策也被中央认可,引出了其后著名的“244号文”。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然而,自2015年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将“医疗机构”列入限制类项目,限于合资、合作。直到2018版时,最新的“负面清单”依然将外资医疗机构限于合资合作的特别管理。
本次,在首届进博会中提出“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或将是对此前政策的重磅突破!
政策配套准备好了吗?
放宽医疗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我们可以理解为医疗准入政策的放宽;但一家外资医疗机构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多个阶段的政策配套。
据统计,中国大陆的外资独资医疗机构仅有上海禾新医院(台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港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日资)等少数几家。
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的途中生变,或许代表了曾经的政策配套尚不成熟。
公开报道显示,就在阿特蒙医院已经项目交付,即将于年内开业之际,其股权结构却出现了变数,曾被认为是上海自贸区首家外资独资医院的阿特蒙医院,最终还是变成了中外合资。
自今年以来,上海在社会办医,尤其在社会办医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政策利好不断。从“上海健康服务50条”到最近的“上海高端医疗进医保”,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限制的陆续放开。
闫东方认为,目前上海的政策配套已完全放开,但医疗机构仍存在“缺病人”状况,接下来的工作是要逐渐培养老百姓对于高端医疗的就医习惯。
其中不得不提到海外就医市场,由于中外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差距,选择海外就医人数日渐增多。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到海外就医的人数已突破60万人次。
这一信号中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或将改变现有的医疗格局
业内普遍认为,放开医疗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会吸引更多医疗领域优质资源,或将改变现有的医疗格局。
闫东方认为,吸引医疗领域的外资进入,会倒逼医院服务流程的再造,加快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
他解释,外资医院进来以后,可以“对接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强化中国和国外的医疗之间的交流和科研合作”,瞄准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有助提升公立医院、社会办医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这是“内部工作机制的改革”。
尤其要提出的是,外资医院的进入,会加速推进中国引入商业保险。
闫东方的理由是,外资医院的商业保险经验丰富,而中国大陆主要依靠国家医保,未来要走“两条腿”,即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
未来,放开医疗领域外资进入,会出现何种医疗格局,值得期待。
标签阅读: 外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