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最新的发展趋势是将行为、认知、神经电生理甚至基因的研究整合在一起的跨专业研究。上世纪60年代神经电生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可行的研究方法,即事件相关电位(ERP),它可显示不同认知任务下的大脑电活动变化,从而使研究人员可以探索人类的认知过程。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学研究中心董选教授的科研小组十余年来进行了“儿童认知功能发展的神经电生理及临床应用”研究,对学龄期7~12岁儿童进行了汉字、计算、记忆、注意等几个方面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索。 教育要符合生理规律 通常人们会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匀速发展的。该项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儿童接受不同外部刺激时脑电波的反应,发现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每个认知功能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彼此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学龄期阶段9~10岁是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认知发展之所以存在差别,与儿童大脑发育以及每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息息相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该项目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不同年龄段具备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对儿童因材施教,更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多动症认知有指标 对于多动症儿童的诊断,和大多数心理疾病诊断类似,医生往往根据调查问卷和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那么,既然认知能力可以通过ERP反映出来,在正常儿童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多动症儿童之间会有差别吗? 该课题通过对照比较后发现,多动症儿童主要存在注意认知功能缺陷,他们接受不同外部刺激后产生的ERP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与正常同龄儿童有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进一步比较了治疗前后多动症患儿的ERP变化。结果发现,治疗效果好的患儿不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ERP也明显趋于正常,而疗效较差的儿童,ERP变化不大。 看来今后对多动症儿童进行ERP检测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可为多动症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较客观的指标。 更多内容有待探索 中国科学院沈钧贤教授认为,“尽管ERP波看似微观,但每一个波都与若干心理活动有关,背后都有很多未知的谜团有待探讨”。 围绕该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讨论时,来自儿童心理、电生理、临床儿科医生及学校老师各抒己见,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组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研究结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方面研究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深入探索,比如对现有样本进行多年跟踪研究,会得到什么新的发现?如何根据每个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培养,发挥儿童最大潜力?能否找到一系列临界ERP作为正常儿童和多动症儿童的区分指标?对疗效差的多动症儿童,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等。 正如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EricKandel所说,神经认知科学,即对知觉、行动、记忆、语言和注意的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神经科学的聚焦点,21世纪是“脑的世纪”。在这个研究领域,常州市第一医院的项目组有了良好的开端。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