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年前,解剖学家命名了肛提肌,含义是该肌具有提肛功能。100年前,解剖学家又发现了耻骨直肠肌。这两个肌肉都是参与排便、排尿和分娩的主要肌肉。最近,这两个肌肉的真实形态变化有了明确的结果,功能也有了全新的解释。 1975年,开罗大学的Shafik教授将肛提肌提肛观念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了肛提肌提肛等排便理论,该理论体系一度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提名。在理论上,Shafik认为排便时肛门必当上提。但是,1989年之后,放射学家确认在排便时正常人的肛门大约下降2厘米。这种理论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96年,我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很快就得到了第二军医大学张东铭教授等国内专家的重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我采取排便造影动态插图的技术,来获取肛提肌等的动态变化信息,进而分析其功能。这个简单的插图技术,揭示了长达450年的肛提肌提肛观念存在的偏差,那个原本被称为肛提肌的肌肉根本就不具有提肛功能,耻骨直肠肌才是真正的提肛者。 上述研究报告在国内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国外肛肠学泰斗们的关注,他们希望我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2006年,在李大伟等科研人员的鼎力相助之下,通过MRI(磁共振)和CT两种现代影像学技术,通过沿着肌束扫描或重组图像,我们成功地获得了肛提肌等的真实动态变化和功能信息。首先,新结果可以确认Shafik的肛提肌提肛理论是错误的。其次,新结果与10年前用插图技术所显示的旧结果基本吻合;在排便时,肛提肌和肛门向下运动,没有任何肌肉提肛;在缩肛时,耻骨直肠肌缩短将肛门上提。至此,肛提肌功能有了一个基本的答案。 这个新研究,彻底打破了肛提肌提肛观念,肯定了耻骨直肠肌提肛观点。美国结肠直肠外科学会赞扬说:这解释了复杂的盆底解剖生理学问题,展示了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认识盆底肌功能的帮助。 肛提肌功能认识上的改变,势必要求我们重新研究其他盆底结构的功能,只有这样做,才能逐步阐明排便、排尿和分娩机理。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郭茂林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