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家恩德运:做试管婴儿3次移植都失败了?你的专属种植期真的找对了吗

发布时间: 2020-05-12 23:49:09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近年来,家恩德运发现【反复移植失败】成为了很多试管婴儿助孕家庭所面临的大难题,有研究统计,约74失败的试管婴儿周期是因为胚胎未能着床。而我们也知道,影响试管成功的两大主要因素包括胚胎本身质量问题,和

近年来,家恩德运发现【反复移植失败】成为了很多试管婴儿助孕家庭所面临的大难题,有研究统计,约74%失败的试管婴儿周期是因为胚胎未能着床。而我们也知道,影响试管成功的两大主要因素包括胚胎本身质量问题,和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等问题。

子宫内膜作为胚胎着床的地方,如果厚度适中、血流丰富而且细胞分裂良好,会增加胚胎着床率。如果子宫内膜容受力下降,就会导致胚胎最终着床失败。也有些患者表示,我监测内膜时,各方面条件也是不错的,但是也没有成功是为什么呢?探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胚胎移植的时机不对,错过了“种植窗”,家恩德运告诉你,这不仅浪费了胚胎,耽误了时间,还增加了费用。

什么叫“种植窗”

“种植窗”是指子宫内膜允许胚胎着床的时间。2011年,有研究人员发表在《fertilityandsterility》上的研究表明,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接受胚胎,并使其成功着床。此时内膜处于容受状态。【女性的自然周期(28天一个月经周期)中,常规是在排卵后的5-9天,一般在月经的第19或20天开始,持续4-5天】,这个时期适合进行胚胎移植,被称为“种植窗”,家恩德运告诉你,这是子宫内膜准备好迎接胚胎的时间。

因为女性的子宫对激素的反应不同,“种植窗”的时机与长度因人而异。每位女性都有独特的“种植窗”。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卡洛斯·西蒙教授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的不同时期,存在相关性。其中,子宫内膜处于容受状态时,其基因表达与其他时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的基因表达,能够找出准确的胚胎移植时间,从而提高胚胎着床几率。这种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病理、电镜、形态学观察等判断方法相比,更能精准反映子宫内膜容受状态。所以,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技术应运而生。

研究人员说:摒除主观因素干扰,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提供精准视角

在ERA技术出现之前,医生们更多是通过B超的监测后根据经验来判断,这时候B超医生丰富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ERA技术只为帮助主管医生更加准确的分析出子宫内膜的情况,借由这项技术帮助更多患者找到适合移植的时机!

到底什么时间适合移植胚胎,成功受孕几率大?家恩德运认为这不仅是一直困惑患者家庭的问题,也是每一位生殖领域的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采用二代测序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248个基因,通过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而判断子宫内膜是否适合胚胎移植。这项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能够帮助受检者,在进行胚胎移植前,找到专属“种植窗”(WindowofImplantation)。

今天,面对这个“找到合适移植时机”的问题,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技术给我们提交了一份答案:研究人员发现ERA检测会识别248个与容受性相关的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通过测序和生信分析,ERA可帮助受检者确定合适的植入窗口,找到胚胎入住子宫的黄金时期,进一步帮助医生实现个体化试管婴儿方案制定,可以大大的提高试管婴儿的胚胎着床率!

所有人都适合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技术吗?

并不是。

家恩德运提醒大家,以下几类患者朋友优先考虑选择这项技术为佳:

反复种植失败的不孕女性;

原发性不孕的女性;

子宫内膜状况不佳的女性(有过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症、子宫息肉、子宫粘连等病史);

想要知道自身合适移植时机的女性:优质胚胎较少的(如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高龄女性等);

近10年来,ERA技术已帮助全球数万例经历过移植失败的患者找到了合适的移植时机,拥有了健康的宝宝。

家恩德运说:无止境追求成功,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

家恩德运不止一次听我们的刘家恩院长对患者说过:“没有人比我们医生更希望你们成功怀孕。”

家恩德运办院初始,追求高着床率、高妊娠率一直都是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的核心要求。我们看到过许多患者在经过情感、实物、金钱的大量投入后,却遭遇反复性移植失败,对他们造成的失望和悲伤是无法言喻的。如果你或者你关心的人正在与不明原因的试管婴儿反复性失败做斗争,家恩德运建议你们可以尝试做一次ERA测试。有时候转机就在一瞬间,这项检测会让你在经历反复移植失败后又重新看到成功。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