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日前联合发文,明确“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制定我国常用低价药的日均费用标准,让低价药生产企业能够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
业内专家指出,一直以来,低价药“中标死”,廉价基本药物短缺的现象普遍,导致患者无药可用或只能选择高价药。而随着低价药取消最高零售限价,经典廉价药有望迎来“新生”。
八部委齐推低价药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食药监总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召开专门会议,公布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根据《意见》,今后我国将取消低价药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标准内根据生产和市场情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同时,《意见》鼓励医生使用低价药,并对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试点国家定点生产、统一定价。据介绍,目前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治疗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氨苯砜等七种短缺低价药纳入首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拟于6月底前启动生产工作。
而为了解决一些经典老药不断消失的问题,此次《意见》在改进价格管理方面提出,国家发改委将从政府定价范围内遴选确定国家低价药品清单,并实施动态调整。《意见》首次明确,对纳入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针对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日均费用标准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而各地根据日均费用标准,确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日均费用标准是指患者每天规范服用某种药品的平均花费。以片剂为例,一天三次、一次两片,一天就是六片。按照政府确定的最小包装零售价格折合每片药的价格,比如每片两毛钱,一天六片就是1.2元。多名资深业内人士预计,依照卫计委的既往政策,每日用药的费用标准控制在“化药3元、中药5元以下”的品种最终被列为低价药的可能性最大。
而针对日均费用的具体标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低价药的日均费用标准目前还在与相关部门研究测算中,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确定后向社会公布。“如果日均费用标准控制在3元的话,企业所定最后的价格折合成日均费用就不能超过3元的上限,按照平均使用量比如一天两次或三次,把企业所定的零售价格折合成使用量计算出来的费用,最后全天的日均费用合计不超过3元。”宋大才在会上如是说。
低价药短缺断供现象普遍
八部委此番齐推低价药的背后,是经典廉价药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麻醉用药氯胺酮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紧缺,个别药品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国务院也曾多次就此作出批示。
根据原国家计委2000年发布的《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形式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及其他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少量特殊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并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因此,药品零售单位(含医疗机构)不能突破这一最高零售价。
然而,由于原材料价格猛涨、水电人力等一系列原因,一批药品生产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生产困境,四五块钱的甲巯咪唑、一块五的金霉素眼药膏、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剂等一批物美价廉、临床使用需求大的药品,近年来面临着越发严重的短缺情况,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
治疗甲亢病的廉价常用药——甲巯咪唑片,在全国闹“药荒”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甲亢是仅次于糖尿病的内分泌科第二大疾病,治疗甲亢的两种主要基本药物是甲巯咪唑片和丙硫氧嘧啶片。国产甲巯咪唑片因价格较低(之前每瓶100片仅售1-2元)是甲亢患者的首选,但该药品利润空间小,药企失去生产动力。
从2012年底,甲巯咪唑片在全国范围内断货,不少患者被迫购买进口药替代,不过其价格在30元左右,是国产药价格的数十倍。2013年,经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协商,第一批1600万片、第二批6000万片甲巯咪唑片投放市场,按照各省份用药数量分配供应。但国产甲巯咪唑片供应紧张的情况仍未完全解决,甚至蔓延到了替代药品。
和甲巯咪唑片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鱼精蛋白。2011年9月中旬,鱼精蛋白短缺事件先后在京沪爆发,大小医院手术叫停,医生连夜奔走借药。这种一盒售价10多元的药,是心脏病手术时的普通常用必备药,其“断档”导致许多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被迫“停滞”,病人“命悬一针”。
“甲巯咪唑和鱼精蛋白这两种药经历的,正是近年许多廉价药的‘共同命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施秉银长期关注廉价药短缺问题,在他看来,近年来,廉价药的中标价被一降再降。当便宜到没有利润乃至亏本时,等待它的命运就是自动停产或者改头换面。一家三甲医院的药剂科主任则坦承,从事药品采购3年,有20多种廉价药品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些药品大部分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执行最高价格限售政策。
“甲巯咪唑片的价格本身就比较低,假如招标采购以后价格更低的话,生产厂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利润。”一家生产甲巯咪唑片的厂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甲巯咪唑片出现断货的主要原因。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廉价药生产成本逼近售价。而与此相对的是,廉价药绝大多数是使用多年、技术成熟的普通药、基本药,属于政府定价范畴,药价一旦核准很难调整,甚至多有下降。因此,药企利润越来越薄,有的甚至超过售价出现倒挂现象,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
对此,国家卫计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一些常用的经典老药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的情况,是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部分药品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如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麻醉用药氯胺酮等,个别药品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
新政能否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生产企业“入不敷出”,这是低价药不断消失的主要原因,而八部委齐推的低价药政策,被寄望能解决这一问题。按照《意见》,符合日均费用标准的药品纳入低价药清单后,原有国家规定具体的零售价格自动取消,企业能够根据成本的变化情况,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实时合理地调整价格。
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向媒体表示,低价药品实行清单管理并动态调整,在日服用费用内由企业根据市场、成本等要素进行自主定价,这不仅改变了原来最高零售价定价的“天花板”式定价模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不过,由于直接关系企业下一步市场的目录和价格尚未公布,多家企业表示,目前对该政策仍持谨慎乐观态度,需要等更多细节出台后以评价对企业的影响。有药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家都在等待即将出台的药品日均费用标准,希望有关部门在对价格的制定中能够对前期各方面的投入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使生产企业的投入有所回报。
而除了日均费用标准,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医院、药店等基层单位能否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使用量、销售量,也是决定是否参与生产的考虑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有人则担心,低价药按照市场定价的方式后,可能会导致这些原本物美价廉的低价药价格不断上涨?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主要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反映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成本的变化情况,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来实时合理地调整价格。明确将符合日均费用标准的药品纳入清单。也就是说,企业实际上依然是在政府控制的标准范围内来定价。据介绍,目前我国低价药品绝大部分是多家生产、市场竞争的现状,价格是否会出现大幅上涨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企业,如果企业的质量没有明显的提升,想涨价很难。
而针对低价药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后,经典廉价药是否会迎来“新生”?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廉价药频频断货,问题不仅出在生产环节,流通、消费环节也存在重重阻碍——药店不愿卖,医生不愿开,配送公司不愿送,老百姓还是难用上廉价药。因此,要保住廉价药,只在某个环节上“使劲”作用不明显,必须环环相扣。
标签阅读: 廉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