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进入农历的癸亥十月。
从本月民俗养生来看:
古代立冬之日,天子非常重视,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但现世由于意识形态限制,此古代礼俗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民间也有“贺冬”习俗,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南方热补”和“北京水饺”等。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高热量的食物,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几乎北方人都要吃饺子,以顺应秋冬的交替,喜迎冬季的来临。
至于饮食调养方面,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另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锻炼,也可以锻炼身体,扩张筋骨,增加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保证身体健康。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