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因身系患者的健康和安危,因此凡看病施治,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切忌粗枝大叶,敷衍塞责。但现实中,人无完人,会有瑕疵,会有缺陷,会有不足,会有注意力分散、精力不好的时候,误诊误治每天都在发生。一边是大家对医生要求严谨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一边是误诊误治是常态,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对医生亘古不变的要求:心系病家 严谨尽责
虽然时代在不停变迁,但大家对医生的要求亘古不变,那就是“心系病家,严谨尽责”。因为医疗无儿戏!医疗的严肃之处在于每一种处置每一项操作在病人身上都将带来无法反悔的改变,成为落在病人身上的印记,永远没有撤销的机会。这个不像小孩涂鸦,也不是信手写字,涂得不好看,写的不满意,擦了重新来过。医疗没有这种反悔的机会。药用了就是用了,进到血液里,骨髓里,身体的每一根血管里,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手术做了就是做了,好的坏的,满意的不满意的,已经既成事实造成改变,永远不可能反悔。
古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就严厉批评了那些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庸医的草率医疗作风,认为他们“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指出他们花言巧语地口头应付看病,装样子望诊病人,胡乱地开处方;脉诊更不全面,不细致,连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也未摸清,甚至脉的搏动不够50次就停止按脉,即使有反映脏气衰弱的代脉存在也不可能发现。
南齐医家褚澄在《褚氏遗书》中提出:“用药如用兵”,“当验之药未验,切勿急投”。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说:“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
现代医学生在入学的时候也要宣誓“医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来时刻提醒自己未来作为一名医生,要对病人负责,容不得一点马虎。
严峻的现实:医生本为凡人 错误在所难免
在学术会上,一个业界很有名望的专家分享了一个病例。
患者是五年前因为股骨头疾病在医院做的手术。五年后因为骶尾部疼痛就诊,检查后发现,不是原来做手术的股骨头出了问题,而是盆壁长了个肿瘤,已经侵蚀到骶尾部。专家很仔细,也很用心,就把五年前的影像片子调出来对比研究,发现当时在盆侧壁现在长肿瘤的部位就有个不到花生米大的结节,只是当年的影像医生没有注意,当年的手术医生也没有察觉,大家的注意了都被吸引到了股骨头的病变上,忽略了病人体内其他的隐患。
在介绍完这个病例后,专家也在反省,如果当时的影像医生再仔细一些,当时的手术医生再负责任一些,及时发现这个病变,或者注意到这种改变,或许就不会任由这个隐患自由生长到今天无法收拾的地步。
当然,专家的这种要求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过了。因为所有疾病在初露端倪的时候是无法定性的,即使最先进检查技术的判断也是模棱两可。
当然,专家的要求也是对的。现代医学有局限性,我们人自身也不是完人。但我们可以做到更好,做到好上加好。我们可以更负责一些,更细致一些,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尽量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考虑到每一个细微改变。因为,比治疗疾病更好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当预防已经错过,防患未然已经不可能时,最佳的治疗时机就是扼杀疾病于摇篮之中,防患大然!
医生如何做到尽量尽善尽美?
当医生,几乎没有谁不被懊悔纠缠!尽职的医生懊悔的时候更多,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希望每一种治疗措施都尽善尽美,每一个病人都接受最佳的治疗。但是,人无完人,会有不足,会误诊误治。即使最完美的措施其实都不可能完美,最满意的手术其实都不会完全满意,就看对自己苛刻的程度。
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成就一名名医,背后是无数病人作出的牺牲,有时甚至是生命。尽责的医生应尽量将这个过程缩短一些,成长快一些,病人的牺牲少一些。尽责的医生面对病人时,在诊断前、治疗前、手术前,多听一些,多看一些,多考虑一些,多抠一些细节,即使有遗憾,这个遗憾也无伤大雅。
标签阅读: 康和,注意力,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