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端午临近之际,位于成都市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又热闹起来,走到街口,便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粽叶香混合着糯米的香味。平日里的窗帘店、复印店、裁缝铺、面馆,摇身一变成了打着各种婆婆店名的粽子铺。“马婆婆”“杜婆婆”“张婆婆”……各种婆婆粽铺子外,有的现场包着粽子,有的则是在街边吆喝着。
马鞍东路“粽子一条街”的历史大致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前,马婆婆和另外三位婆婆退休后支起的小粽子摊带动了这一条街的粽子生意,发展成了成都小有名气的“粽子一条街”。
马婆婆女婿王坚:“她们四个老太太第一次在92年端午节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包了有二十多斤米,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谁知道拿出去一会儿就卖完了。94年开始就基本上就把这个大院年轻人包括这些退休的待岗的都带动起来,所以这个院现在改叫粽香园是由此得来的。从那以后这条街慢慢包括第二代第三代都在开始搞传承下去。”
一条街还没走完,对于粽子的认知在这里会被一次次刷新。在这里,粽子的口味,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代言。这里的粽子除了最传统的原味以外,还有椒盐味。除了最简单的白水粽以外,还有“腌腊派”的香肠粽、腊肉粽,以及“鲜肉派”的酱香鲜肉粽、牛肉粽,板粟肉粽……
成都市民梁兴碧:“有蜜枣有板栗有鲜肉排骨扣肉,我们四川(的粽子)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四川的水质不一样。”
在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在马鞍东路,每到端午前夕,都有许多双手在不间断地忙碌着。这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更是对端午文化的一种传承。
标签阅读: 成都粽子一条街火爆30年 为何这么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