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如果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坐、卧、行、立的状态下做些小动作就能达到养生效果。
1、坐时捏膝盖—防治骨关节疾病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腿老”是膝盖先老。膝盖是人体全身最为复杂的一个结构,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位。加之膝盖处多为韧带组织和骨骼,肌肉较少,即“筋多肉少”,所以此处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养护膝关节的一个重点就是给以它热度和按摩。
具体做法:两手掌心分别捂在左右膝盖髌骨上,利用手心的温热对膝盖进行加温。自然散开的五指则发挥按摩作用,相当于施以针灸一般。
按摩时先用五指在髌骨周围放射状向外点按,大概八九个来回即可。然后五指合力轻轻抓揉膝盖,最后再搓一搓膝盖。
温煦作用加上揉捏按摩,配合起来,可以起到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濡养关节,有助减轻关节痛等多种症状。
坐的正确姿势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请记住3个90°,即腰部挺直,腰部与双大腿保持90°角,双大腿与双小腿保持90°角,而上肢的上臂与前臂也需要保持90°角。电脑屏幕应位于眼睛水平下方,比平视的落点低15度,水平距离屏幕不得少于0.3米。
坐靠沙发看电视或开车时,为避免腰背肌劳损,正确的坐姿是,腰背挺直,必要时在腰背和沙发靠背之间放置一个大小适中的枕头,以减轻腰部压力。
2、走时握拳头—安心神,降肝火
从古到今,握力都是健康的晴雨表,握力越大则说明越健康长寿。现代研究表明,握力是有效的长寿特征,而握拳正是最易操作的提高握力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翘起手腕,五指向前,掌心向下,然后从前向后旋转手腕,并顺势握拳。
握拳有两个动作要点:一是旋转手腕,二是中指点按劳宫穴。
这是因为手腕处有手太阴肺经等多条经脉的原穴,通过旋转手腕,能够刺激各个原穴,起到强化相关脏腑功能的作用。其次,握拳时中指正好落在掌心的劳宫穴上。中医认为,劳宫穴属于心包经的一个穴位,点按劳宫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降肝火的作用。
平时我们可以边走路边练习握拳,注意先运腕,然后握拳点按劳宫穴3~4秒钟,重复动作。
行的正确姿势
走路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身体重心沿着脚后跟→脚外侧→小脚趾部位→大拇指的顺序接触地面,在脚趾全部落地后,用大拇指用力蹬踏地面,并将另一只脚迈出,以此循环。
纠正不良的走路姿势,先从纠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里对着大镜子自我检查。人在照镜子时会不自禁地挺胸抬头。然后在走路时用意保持端正的姿势,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倾。
3、卧时练提肛—防治肛肠疾病,排出体内的糟粕
提肛是传统的养生手段。中医认为,肛门附近有三条经脉:任脉、督脉和冲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冲脉为血海,它们分别主管人体的阴精、阳气和性功能。
提肛运动可以促进阴阳之气的循环。其中,会阴穴是非常重要的长寿要穴,经常练习提肛这个动作,可以对会阴穴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对生殖功能的养护作用效果很好。
具体做法:提肛时微微向内收缩肛门,类似于忍大便一样的感觉,坚持3~4秒后放松,然后再提肛,反复做几分钟就可以了。长期坚持有助减少痔疮的发生,改善女性尿失禁的症状。
卧的正确姿势
仰卧:对颈椎病患者来说,专家建议的最好睡姿是仰卧。因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这些是有一定的弯曲的,仰卧的时候顺应了颈椎的生理弯曲,有助于颈椎疼痛的缓解。但感冒、鼻塞、呼吸不畅通、比较胖、脖子比较短的人不适宜仰卧,容易打鼾。
侧卧:孕妇最好采用侧卧,睡觉的时候还要注意隔一两个小时翻一下身。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和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建议采取右侧睡姿。因为胃通向十二指肠、小肠通向大肠的出口都在左侧,如用左侧卧位易压迫它们。对一般人,左侧或右侧影响不大。
俯卧:俯卧是最不好的姿势,一般来说,对谁都不合适,但是对打鼾者是一个很好的睡姿。打鼾是由舌头压迫咽部引起的,俯卧时,舌头因重力作用朝前,而咽部在后,咽部就很畅通,可以减轻鼾声。
4、站时提脚跟—经脉通畅,激活肾气
脚被誉为“精气之根”,人体生殖系统在足部的对应反射区正是脚跟,因此提脚跟的运动有益生殖保健。
具体做法:练习时要充分提脚跟,然后缓慢下落至一半的距离时改为快速落下脚跟,即颠足震动脚跟。
这样可以加强足部的感觉,锻炼人的平衡能力,中老年人常练习可以防止摔倒。颠足产生的震动还对足跟脂肪垫起到良性的按摩作用,可以缓解足跟痛。
立的正确姿势
靠墙而立,后脑勺、肩膀、臀部、小腿肚、脚后跟贴着墙,并收紧腹部,这样做可改善身体的线条感,使整体姿态更挺拔。但要记得循序渐进,刚开始站2分钟,慢慢可以延长到半小时。
另外,每天回家后,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选择靠着墙站着看,这样可以借助身体与墙相互间的压力帮助脊柱伸直、舒展开来。
常做四个养生动作,帮你消除百病。站立时提脚跟,可以让我们的经脉通畅,激活肾气。卧时,练习提肛,可以防治肛肠疾病,促进体内的糟粕排出体外。走路时握拳,可以安心神,降肝火。常常捏膝盖,可以防治骨关节疾病。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