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有了啤酒肚,染上了某个身体疾病,开始秃顶或者有白头发,眼袋加重,那么这个人从身体形象上而言就远离了“年轻”的群体。
全文3761字,阅读约需7分钟
从去年开始,微博和朋友圈诞生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年轻人们一边熬夜,一边忙着敷面膜,吃火锅时喝点金银花,冬天穿着短裙又不忘套上护膝……
“朋克”是混不吝的、谁也不在意,但“养生”的指导思想则是小心谨慎、仔细维护,这看起来相当对立的两个词语,是如何成为一种巨大的风潮的呢?仔细想来,这些朋克养生行为实际既不“朋克”又不“养生”,但它确实表明,至少从观念上来说,年轻人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看重自己的身体。
一方面,我们希望尽可能挽留年轻身体的欲望,但同时又充满消极,其中自嘲的意味远远大于“养生”的实际效果。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所展示出的这个新形象,无疑体现着他们对现实的焦虑与无力。
━━━━━
“朋克养生”的不彻底性
不管是“朋克养生”还是“养生朋克”,这个行为从本质来说,更倾向于“养生”而不是“朋克”,它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某个行为对身体的损害,同时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这些行为又和所谓“年轻人的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语境中,“朋克”是一个并不准确的形容词,熬夜、蹦迪、泡吧、喝烈酒、抽烟,这些事情都对身体有损伤却并不足以达到真正“朋克”的概念——二者的区别有点像文身和文身贴——它们只是一些正常的人类活动,潜藏在背后的话语则是“我还年轻”,而不是“我对社会与人生绝望透顶”。
▲尼特族,英文简称为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人群。图为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剧照,男主角以读书思考为己任拒绝工作。与尼特族的“彻底”相比,“朋克养生”一族充满挣扎与游移。
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限度,就是不能威胁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稍有不适,那就放弃熬夜、喝烈酒、抽烟这些事情,他们不会像以前的那些嬉皮士一条道走到黑,抽烟抽到肺癌或者喝酒喝到死,也不会像日本的蛰居与尼特族那样,放弃社会交往、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吃薯片和垃圾食品,哪怕身体走形也无所谓。恰恰相反,“朋克养生”一族有着很稳定的社交活动。
换句话说,“朋克养生一族”对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上瘾,他们并没有那么“纯粹”——这种不纯粹的心理映射在80、90后的很多行为中。所以,如果要深究“朋克养生”的心理,就得探讨这种不纯粹心理诞生的缘由——尽管这个世界上真正纯粹的人本来就很少。
“朋克养生”这种现象绝非仅属于逐渐中年化的90后,但在过去,它们并没有形成如此的规模,这与信息传播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都有关系。
━━━━━
视觉文化和技术改变了“年轻”的定义
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这个词语已经不单单指示生理上年轻的人,也不像文学中那样作为一种心灵状态适用于各个年龄段,毕竟灵魂无法显现。如今,一切皆可展示,“年轻人”这个词语更多地由视觉来决定,通过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社交软件,我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观看的形式传递给他人。于是,不知不觉间,视觉成为了定义何为“年轻”的一个要素,它与活力、健康、激情或者慵懒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假如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有了啤酒肚,染上了某个身体疾病,开始秃顶或者有白头发,眼袋加重,那么这个人从身体形象上而言就远离了“年轻”的群体。
去年,网友们对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发出了感慨,人们认为岁月已经剥夺了他的锐气,这个结论也是通过视觉——照片里的保温杯和枸杞茶——而得出的。假如人们在图片中看到的赵明义是在地下酒吧里通宵敲架子鼓,那么即使他已经有五十岁,从形象上来说他也会更贴切“年轻”而非“中年”。
▲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手拿保温杯的照片风靡一时,引起热议的焦点即在于摇滚与养生的反差。
“年轻人”从泛指变成了有标准模型的一种形象。它反过来为已经踏入前中年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点慰藉,似乎只要还能展示年轻的身体,展示一些随意的生活片段,便能证明自己依旧年轻,而不是沦入他们所抗拒的成熟世界。
▲网友们流传的“朋克养生”代表行为。
此外,健康知识在信息时代的传播也让人们拥有了大量可实际操作的方案。以前人们虽渴求健康,但未必知道该如何维护健康,也不清楚什么原因会导致身体逐渐衰老,不良习惯会导致什么具体后果,而在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仪器掌握自己的体脂率,知道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也对如何保护身体有更多的认知,在晚上用足疗桶做一次按摩,在杯子里放几个枸杞,在破洞牛仔裤里安置暖宝宝……面膜有着不同的功能,眼霜帮助使用者尽量延缓眼部皮肤的老化……随着未来医学技术的更新与普及,可以想象将有更多物品参与人类的生命进程。
养生会变得越来越精细。这个曾经专属于中老年人的行为,如今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可以说现代人对自身的健康有了更高的关注,这个行为本身并不应该让人惊讶,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现代化生活的进步。
然而“养生”这个词语让我们思考更多。
有些时候,“养生”对应着人们对现代医学那有限的信任,肚子痛的时候喝热水,上火的时候喝金银花茶,在之前,网络上还曾经发生了关于“布洛芬”的讨论,这种药物可以抑制环氧酶,从而快速镇痛,可以帮助痛经的女性摆脱痛苦。它有一定的副作用,但还是有很多人拒绝使用这种药物而选择热水袋。如果年轻人关注身体健康是意识的一种进步,那么“养生”又让它变成了“半吊子的健康意识”。
当然,“养生”和“治病”有很大区别,服用抗生素绝不属于养生的范畴,但“养生”的许多方式的确停留在传统经验的层面,尤其是“喝威士忌的时候也要加一点枸杞”——就算从养生的层面来讲,这真的有用吗?在生理角度之外,这个行为倒是具有更多自嘲意味。年轻人依然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年轻的(否则就该戒酒了),但是他们明白自己早晚有一天会踏入中老年,而且,工作与自由空间的缩减让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时刻的逼近,并对此充满焦虑。因此,“朋克养生”实际上是个充满自嘲与焦虑的词语。
━━━━━
不想成为中年人,但又做不到真正年轻
“朋克养生”的前半段是无序而充满激情的:毫无规律的作息,不间断的熬夜,有可能对胃粘膜造成伤害的麻辣火锅,还有抽烟和喝烈酒等等。而它的后半段则是有序的,通过水果、面膜、保护霜、足疗盆、咽喉含片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秩序内。前者被归纳到了“年轻”的范畴,而后者则被嘲讽地归入了“中年生活”。这个本来是一半对一半的行为现在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前者? “朋克养生”的出现是否还能引导我们思考其他层面?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朋克养生”的主力军,即接近30岁的80与90后,他们的身体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普遍落后于前几代人。这与中国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家庭管理方式都有关系。据统计,中国学生的1000米成绩与1985年相比大概下降了10%。近视率和肥胖率不断攀升。在我的印象中,经常能在大学中遇到爬四层楼梯就喘粗气的女生,在大厅里,一堆人挤在门口等待通往三楼的电梯。可以说,很多人的体质从一开始就并不符合“年轻人”的预想,“养生”也就成为保护身体的必然选择。
但这并不是普遍情况。“朋克养生”的出现,依然与今天的社会文化有所牵连。
“朋克养生”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一股浓重的“中年意味”。
年轻和中年本来是一组对立的状态,却在当下与年轻人的行为达成了和解。或者说,中年人正不断侵占着年轻人的自由空间。熬夜是其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朋克养生”一族的留言回复中,实际并没有太多人熬夜选择去做些疯狂的事情,诸如通宵蹦迪、网吧、宿醉的人少之又少——第二天还有工作在等着他们——更常见的现象是年轻人将熬夜作为一种放空。但结束一天满满的工作之后,实际又没有精力再去做其他事情,所以大多数人的选择就变成了刷手机。如果你问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用来休息,大多数“朋克养生”族则会感慨:在结束了一整天的疲倦后躺在床上,才多少感觉到了些自由。熬夜的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唯一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自由的时间。
如果你问“朋克养生”一族,既然知道熬夜对身体伤害很大为什么还不改变,最常见的答案往往是“只有熬夜的那点时间,才是自由的”,这未免令人想到资本生产方式对睡眠的剥夺、对我们自由时间的入侵。
在“朋克养生”的其他行为中,实际展示的也并非“年轻”。年轻人在“养生”的举动中给出了对现实的暗示——他们其实是在展示自己中年化的一面,现实的压力剥夺了大量自由时间,也让年轻人的身体产生了不良反应,例如黑眼圈、上火、易患胃病、睡眠不足、脱发等等。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会像当下这样愿意展示自己的衰老。当他们端起保温杯的时候,同时释放着双重的信号:一个是“瞧,我已经不年轻了”“现实让我衰老”,另一个信号是“我还有点不甘心”。但在这种“不甘心”的情绪之外,年轻人又实在没有办法找到解决途径。“朋克养生”只是一个双重的推迟,既想要避免身体的衰老,也想要避免精神的衰老,然而在世界的秩序中,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剩下的就只有焦虑。
“朋克养生”的选择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待生活的犹疑。它的情绪是被动的,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而真正的年轻应该是主动的、宣示自身存在性的。年轻而健康的身体是一项资本,短暂的年轻时光也是难得的机遇,但在保护之后该如何使用它?除了维护年轻的身体来避免陷入“中年的困境”外,年轻人还能做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在个人身上得到回应,那么,“朋克养生”这一本就不彻底的举动,其意义将更加乏善可陈。
值班编辑 吾彦祖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