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报道,香港知名武侠小说家黄易本周三(4月5日)中风并于医院病逝,享年65岁。
黄易,原名黄祖强,1952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后出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1989年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破碎虚空》、《覆雨翻云》、《乌金血剑》、《大剑师传奇》、《时空浪族》、《星际浪子》、《寻秦记》、《超级战士》、《大唐双龙传》等。其中《乌金血剑》、《寻秦记》、《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四部小说,因先后被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改编为电视剧而为大家所熟悉。
拍摄于2001年的《寻秦记》无疑是黄易所有小说改编剧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也是TVB的经典剧集之一。
作为早期的穿越电视剧,该剧讲述了21世纪的香港G4精英项少龙穿越时空回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寻找秦始皇并帮助他一步步登上至尊之位的故事。该剧是2001年TVB34周年的台庆剧,由庄伟建担任监制,古天乐、林峰、宣萱、郭羡妮、滕丽名、江华、雪梨等领衔主演。该剧是古天乐在TVB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凭借项少龙一角第二次获得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本年度我最喜爱的男主角”,而新人林峰也因饰演剧中从单纯到腹黑的秦始皇而一举成名。
黄易的武侠世界
从探讨武学与天道的第一部作品《破碎虚空》,黄易便沉醉于武侠创作的天地中。其后以明初的纷乱江湖为背景的《覆雨翻云》,巧妙的将时代政治、阴阳学说及哲学融合在了一起,不但是奠定其重要地位之长篇巨著,更构织出一个动人独特的武侠世界,风靡了无数武侠读者。随即他更以不断创新的手法,亟思为传统武侠注入新的元素,创作出结合历史、科幻、战争、谋略的《寻秦记》,再度成为武侠迷争睹的杰作。而《大唐双龙传》,藉由隋末乱世来探索天道无常、武道极致与生命真貌,不断地为武侠和他自身的创作版图开疆扩土!成为九零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的旗手!
在武侠小说低迷已久、武侠市场已大部分为电影、电视、漫画等声光及图像传媒所瓜分的趋势下,黄易的武侠小说为何能够博取读者青睐,在台、港创下数百万册的销售天量天更在现代年轻读者日趋薄弱的文字耐性下,连续写下三部超越两百万字的长篇钜构,而始终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正如黄易形容他最爱的两位武侠名家—金庸及司马翎的作品:“他们两人的文笔均臻达圆熟无暇的境界,魅力十足。金庸对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活现纸上;司马翎则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大胆直接、卓见哲理、俯拾即是……他们都各自创造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有血有肉的武侠天地!”而黄易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与呈现,亦正符合、证明了这一点。
自“新派”武侠没落至今,有许多作者仍不断地努力着,希望能吸收外来技巧、创新格局,或是能更具现代感、更能成为世俗接受等方式,试图为武侠开荆辟路、再注新血。然而一则大势所趋,更刺激眩目的流行产物渐占上风;一则努力的成果不彰,成功者鲜矣。有者太强调文字技巧的创新,而与大众阅读习惯脱节;有者过于世俗化,或大量夹杂现代语,风味尽失,或过趋于俗,沦为插科打诨,低劣不堪。如何在创新、通俗,并保持原味、显现属于中国武侠独有的风格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当今武侠创作者面临的课题。
而黄易的作品给读者的感受,是颇具现代感的。鲜明的文字与明快的节奏,将情节烘托得有若一幕幕动感的画面,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中,使人如同身历其境。而作为大师的他更将生死上升到“道”的高度,将正义与邪恶完美融入到他的哲学理论当中,用极具哲学韵味的语言和万物归一的思想,阐述着他对于世界万物的看法。而真正赋予这些小说灵魂的,却是最中国的哲学与传统文化。他的见闻极为广博,对艺术、天文、历史、玄学星象、五行术数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更精研周易、佛理、各家思想等,使他能在经营创新的题材和文字时,依然能不悖中国武侠之传统精神。
对于书中包罗万象的内容,谦称自己只是勤于翻书的黄易,透过访问,我们可以认识他对武侠的创新理念,以及武侠小说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或者可以说,武侠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她像西方的科幻小说般,不受任何拘束限制,无远弗届,驰想生命的奥秘,与中国各类古科学结合后,创造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在那处,我们可以驰骋于中国优美深博的文化里,纵横于术数丹学、仙道之说、经脉理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宗教哲理,任由想象力作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深思,与历史和人情结合后,营造出武侠小说那种独有的疑幻似真的小说现实,追求难以由任何其他文学体材得到的境界。”这正是显现他对武侠创作所持的态度。
纵观黄易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不断地在挖掘武侠文学埋藏的可能性。对于武侠的基本元素--武艺的追求上,他将其提升至“道”的地位,大大拓展了武学的可能性。而这种力量的取得,则必须经由武道追求的过程,不但要对抗敌人,更要击败自己、不断地试炼自己的最大极限,进而以武道进窥至道!黄易认为:“任何技艺事物都可升华至道的境界,包括‘解牛’的庖丁在内,正是技进乎道。所谓“物物一太极”,任何事物均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等待挖掘。”武道对他来说,是“人类超越自己幻想中的一种可能性,具有永恒动人之美,若止于技艺,只属于下层而已”。
在小说中,对于武道原理的探索与突破,尤胜于华丽玄奇的招式和技巧。他更将“无招胜有招”的概念,以另一种形式具现;超越利器、功法的气势与精神力,可以穿透空间直探敌人心灵,乱其心神,摧其意志,更凌驾于所有血肉交锋之上。黄易赋予无形的精神气势具体的力量,相对于重物质轻精神的当今之世,无疑是深刻的针砭与反讽。
生命的采炽与真貌,也是他小说中最常探究、并且著力最深的主题。黄易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极具火候,不论一出场便是大侠,或是从小瘪三努力往上爬;不管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姿采,也都面临着同一张由命运编织而成的巨网,每个人都亟思冲破束缚,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
究竟在人世的波涛和命运的摆弄下,生命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这想必是任谁都无法有明确解答的难题。但是黄易认为透过武侠小说,能够让生命炽烈发亮,让生命的面貌由已知的纷扰牵绊和未知的宿命中净化出来。“在高手对垒里,生死胜败只是一线之别,精神和潜力均被提升至极限,生命臻至最浓烈的境界。那是只有通过中国的武侠小说才能表达出来的独特意境。”“只有当剑锋相对的时刻,生命才会显露她的真面目。”而透过黄易的文字,你也许可以发现-原来生命也有这种可能性!
“历史”常是使许多武侠小说更生动精彩的背景要素,在黄易的作品中,读者往往惊叹于他对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的深刻认识与娴熟运用用他能够像是重现历史场景般详细生动,同时又令人物灵活地穿梭于虚幻与现实,过去与未来!
也许有人认为武侠的盛世已过,风光难再!但也有人不断地为武侠辛勤耕耘、开疆辟地!无论如何,要再创武侠小说的另一次高峰并非一朝一夕或少数人的努力所能达成。除了创作者需要更飞驰的想象力、更广博的观点和更突破的艺术表现,重要的还需要读者们的支持,使武侠有生存的市场及延续的机会。
对于好的武侠小说的条件和未来前景的看法如何?黄易如此回答着:“我想我还不够资格去订下好的武侠小说应具备什么条件。凡是能令我废寝忘食地读下去的武侠小说,便是我认为好的武侠小说。而引人入胜的方法,更是数之难尽,只待有心人去挖掘。从这个角度去看,武侠小说该是有无限前景的。”
黄易正是努力提供武侠小说无限可能性与生机的作者,而他的读者同样也占了一半的功劳。正如黄易笔下的大侠浪翻云-“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也唯有对武侠用情至深者,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才有永不缺席的武侠人。愿以这句名言,作为黄易和他读者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