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学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教育部养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陈式太极拳第4代传人, 青城派武术第37代传人。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体语言, 集古朴的哲学、医学、武术等学科为一体, 它是形、气、意高度协调的动气功, 强调“三调合一” (调身、调息、调神) 。上两期给大家介绍了太极拳的练形、练气两个阶段, 本期继续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学研究所副所长刘长喜教授为大家介绍太极拳的至高境界——“三调合一, 炼气化神”的要诀。
太极拳的习练分为练形、练气和练意三个阶段, 练意的至高境界是达到“三调合一”, 即通过意识指导呼吸, 呼吸催动形体, 形、气、意高度协调一致, 达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及“气遍全身不稍滞”的效果。
什么是练意?意念训练, 以达三调合一
“意”指意识、意念。“练意”是指在松静、自然状态下, 有意识地进行意念的训练, 以达到身、心、神的共同调养的目的, 即“三调合一”。“练意”的内涵非常丰富, 古代又称为“存念”“存神”“返观”等, 刘长喜说, 其基本特征是凝神定志、守一抱圆、摒弃杂念, 做到“先有意动而后形动”。
“练意”在太极拳习练中至关重要。在外表现为拳势动作、劲力发挥, 在内引导着呼吸吐纳以及气血经络的运行。习练拳法时, 意念始终贯穿其中, 发挥着调控和指挥的作用。在意念的引领下, 自然而然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识所到之处, 动作、力道随之自然到位, 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意动形随”“用意不用力”。
如何练意?桩功和动静结合
刘长喜说, 正式习练前, 先进行“练意”。“练意”之前, 要先做好客观准备。比如挑选清静宜人的环境作为固定的练功地点, 穿宽松合体的练功服, 以使自己更快进入练功状态。开始“练意”时, 先将身体调整至放松、舒适姿势, 排除外界及内心的一切杂念, 在一呼一吸中, 使心神慢慢进入专一而宁静的状态。
紧接着, 用意念去引导动作与呼吸, 使两者协调运转、自然配合。比如, 当手向前按时, 就先要有手向前按的潜意识, 然后动作随之而动;沉气时, 就想象气沉到腹腔深处的状态。刘长喜说, 当做到眼有神, 皮有觉, 意能察时, 方获太极拳的高深造诣。长期进行这样的意念习练, 会使肢体动作柔和优美, 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灵动, 其心念也会随之安定下来。
刘长喜告诉记者, 加强“练意”常用的方法有桩功和动静结合等。桩功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必修法门, 需要长期坚持修炼。练桩功时, 不仅要保持外形姿势的正确, 更关键的是在自己的意念中反复强化功法要领, 慢慢体会“意到则气到, 气到则形到”。
动静结合即先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 使身体处在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再通过意识锻炼让身体快速平静与放松。这种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 可以克服杂念过多、用心不专的问题, 提升自己对意念的控制力。
刘长喜强调, “练意”时, 切记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循序渐进地坚持习练, 久而久之, 则意趣环生、妙不可言。
怎样做到心静平和?松静法、意守法、默念法
刘长喜说, 可以采用松静法, 即通过意念来引导身体放松, 想象自己的身体像棉花一样松软, 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步放松, 通过局部放松法与三线放松功的结合, 一松一静, 帮助练习者尽快达到心静平和的状态。再者, 还可采用意守法, 即是在身心松静的情况下, 将意念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某一穴位, 如此可有助于收摄心神, 排除杂念。最后, 还可采用默念法, 即用意念来默念自己喜欢的经典语句、歌赋等, 尤其是道家、儒家或佛家经典中的文字, 可以有效帮助练习者排除杂念、心神宁静。
刘长喜告诉记者, 练习时, 不要执着于“意”, 避免用意过重。越是执着, 越不易放松, 就越不能心静。用意要似若无意, 又似有意, 颇有道家“无极而生太极”的韵味。
此外, 他强调说, 练拳时的“心静”不等于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闭目可以帮助练习者达到心静的状态, 但这种心静并不是动作松懈随便、无精打采, 无限期延长每一个动作的时间, 而是要“静中触动动犹静”, 动静相结合。同样地, 太极拳“练意”要求的精神内敛也并非精神不振, 精神内敛指的是收摄心神, 将外放的心念收回, 专注于当下。
“三调合一”不仅可以调动人体的内气, 调整脏腑功能, 治病强身, 还可以排除杂念, 保养心神。总之, 身、气、神同修, 方能达到习练太极拳真正的至高境地。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