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 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其实, 养生也需如此。
理顺三种关系
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就是第一个整体观念。人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 才能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才能发育成长。季节不同, 养生调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中, “天”的传统意义就是“自然”的代表。风土人情、昼夜、四季、气候, 都包含在天的概念中。比如, 地域不同, 南北方的气候不一样, 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要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 衣食住行自然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顺从自然规律生存, 人体功能正常, 可尽天年;逆着来就会出乱子, 身体就会出现状况, 容易生病。就拿东北烧火炕来说, 因为东北是严寒地带, 这是顺应自然的做法, 是在几千年的生活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再比如饮食药膳的差异。我国东南部地区潮湿炎热, 病多湿热, 宜选清化之品;西北部地区地高气寒, 病多燥寒, 宜用辛润之物。同样采用温里补阳的药膳, 在西北严寒地区, 药量宜重, 而在东南温热地带, 其药量就应该轻一些。
这里需要提醒年轻人或自认为身体好的人:春季不要被风邪伤害, 夏季要防中暑, 夏末秋初不要被湿气所伤, 冬季不要被寒邪所伤。如果被某个季节常见的邪气所伤, 也许当时没有感觉不舒服,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虽没得什么病, 但不知道或者不重视预防疾病, 就要小心它们“日后算账”了。
所以生病时, 一定要想一想, 自己是否和自然没有处理好关系, 比如气候、环境、职业、人际关系、衣食住行等, 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
现代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 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引发了“空调病”“电脑脖”和“键盘手”等一些“新病情”。所以传统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天”已经不仅仅是指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 人们的生活、工作等也都应该属于“天”的范畴。
理顺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有句古话, “人身亦一小天地”。这是强调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 人的脏腑、经络、气血、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治疗疾病的时候, 哪个脏腑出现问题不一定只盯在出问题的那个脏腑上, 而是分析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抓住矛盾所在, 予以平衡协调。也只有脏腑阴阳平衡了, 人体这个小天地才能正常运行。
理顺身心的关系
《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 意思是说心是身体的司令部。一个人如果情绪好, 心理调节得好, 其他脏器就运转正常, 身体不容易得病。反过来说, “主不明则十二官 (这里十二官是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危”, 如果心理、情绪出了问题, 身体相关脏腑就都危险了, 说不定哪里就会出现问题。
中医说的情绪、心理问题导致疾病, 不仅仅说的是生气。中医有“七情过度”的概念, 说的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人人都有, 但如果某种情绪过度, 不论悲或喜, 对身心都不利。七情只是中医的一种习惯说法, 并不代表人的所有情绪。比如, 七情里面没有嫉妒, 有的人嫉妒心强, 这对身体也不好。
养生别盲目
生活中, 有的人脾气急, 有的人性子慢;有的人不耐寒, 有的人不耐热;有的人总是面色红润, 有的人怎么养都是面色发暗……似乎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异。不同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 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体质, 也造就了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
中医养生需要从辨证分析的角度, 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 充分考虑个体所处的时间与地域的不同, 由证入手, 进行个体化的养生和保健。
举个例子, 同样的病, 不同的人, 病因有可能就不一样。比如闭经, 有人可能是脑垂体的问题, 有人可能是卵巢的问题, 有人可能是精神刺激导致的;又比如肿瘤, 有人是因为常年抽烟, 有人是因为环境污染, 有人是因为精神压抑, 有人是因为家族遗传等。所以, 看病开方不能一概程序化处理, 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养生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为并非每种养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所有的养生手段, 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此才可找到正确养生的门道。
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动静有度、饥饱有度、穿衣有度、娱乐有度、进补有度、服药有度和养生有度。另外相信中医也要有度, 不可盲目 (中西医各有所长, 养生保健也要学些西医的常规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养生) 。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