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二字最是冰清玉洁。寒露之后,雨季的喧嚣归于宁静,烈日的火热归于萧瑟,露寒而冷,繁华不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它是第一个提到“寒”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前后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节气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养生随手做- 不露脚
有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脚部受凉直接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 防颈寒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 慎秋冻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有晨练习惯的人,要尽量避开晨起的雾气,避免诱发呼吸道疾病。
- 多睡觉
每天多睡一小时可以解秋乏。因为夜长昼短,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将每日的入睡时间提早一个小时。
- 勤饮水
干燥的秋季使人的皮肤日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肺呼吸的日蒸发水分在300毫升以上,因此,主动饮水很必要。无基础疾病者,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ml-2000ml之间。
寒露小动作,一秋不感冒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迎香穴20次。对冷空气过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现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
摩喉: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住咽喉。端坐或站立,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30次为一遍,可连续做2~3遍。这种方法有利咽、止咳、化痰的作用。
吐纳:临睡前或刚起床时,躺在床上做腹式呼吸,缓慢地深吸气后再吐气,反复30次。也可以在晚餐后2小时,在室外选择一块空气清新的地方,先慢步10分钟,然后站立,两目平视,两足分开与肩平,全身放松,两手掌重叠放在脐下3厘米处,重复做上述的腹式呼吸。
捶背:端坐,腰背挺直,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沿脊背捶打,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如此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如此3~4遍。捶背时暂停呼吸,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感冒。
常笑:笑能使人胸廓扩张、胸肌伸展、肺活量增大,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人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疲劳,恢复体力。
灸神阙:肚脐即为“神阙穴”——在胎儿时以脐带供给孩子营养,是生命的根蒂。因此,温灸神阙可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肾气,对全身都有调节作用。
搓大椎:深秋感冒多发,要养成习惯,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大椎属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弹中指:寒露以后,气血流注心包经,这时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冬天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每天中午弹中指,反复100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增强心阳起到强心护心的作用。
寒露来袭
寒冬初露矛头
大家注意保暖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