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形意拳十四则 ~释秘 ~郭云深

发布时间: 2020-06-13 04:27:50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郭云深《形意拳十四则》释秘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绪论郭云深先生是形意拳创始人李能然先生之高徒,尽得能然先生真传,其功夫登峰造极。按孙禄堂先生为郭先生所作小传称“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可知郭先生文

郭云深《形意拳十四则》释秘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形意拳十四则 ~释秘 ~郭云深



绪论

郭云深先生是形意拳创始人李能然先生之高徒,尽得能然先生真传,其功夫登峰造极。按孙禄堂先生为郭先生所作小传称:“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可知郭先生文化造诣颇深,于祖国传统养生技击文化颇有研究。细考郭先生之历史,先生与人交手,仅以半步崩拳取人而从未败北,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威名。又为河北派形意拳掌门人。其对形意拳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并为形意拳成与少林、八卦、太极齐名的名拳奠定了基础

郭先生对形意拳的实践已达圣程,其理论已发展到完善阶段。然而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理论并非后世所谓“理论大家”的纸上谈兵,而是他对实践的真实纪录和总结。这就使得他的理论更为可贵。

大凡历史上以武功修为得道者,多不愿再谈武学理论。我想原因大致有四:其一是本人已有所得,懒得再向外行人饶舌;其二是个人经历有所不同,谈出来未必有人认同,与其引起争论,不如不说;其三武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微妙玄奥,而且越是深入实践越是如此。有许多地方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即使说出来,常人也难以理解。这就是历代修炼有成的大家,只重口传心授,不立文字的原因。

然而,郭先生自有不同,他将形意拳的修为方法融入首家的丹法,使形意拳修为跃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郭先生的形意拳理论,集中表现在他所著的《形意拳十四则》中,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他从形意拳的修炼到运用等诸多方面都做了深刻的论述,字里行间透出郭先生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从古至今,没有哪一部形意拳的著作能与《十四则》相提并论。这便是《十四则》成为习炼形意拳者必读之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郭先生的文章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也由于他对一些道理讲得比较原则,自然给部分学人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笔者早年就想把其翻译成白话文,但由于刚刚接触形意拳,对拳理还不大理解,同时也因为涉世未深和限于文字能力,所以未能如愿。经过十几年的修炼,同时又广泛涉猎易经、中医、道家丹功理论和对《十四则》的不断阅读,目前总算是有些收获。至于翻译成白话文,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因为郭先生的文义古奥,有些话一词多意,很难用现代语言所能表达,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反而没有味道。所以笔者仅就自己学到的知识做一些解释工作,就算是跟大家一起探讨吧。故名之曰:十四则释秘。但愿有识之士理解笔者数十的悲天悯人之情。

一则

这一则是郭先生对形意拳的一个概论。开篇明言:“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指三种境界,三步功夫是指练功出现的三种现象,在种练法是指超凡入圣的三个阶段。

先说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人有三宝精气神。先说“精”为何物。这里所说的精,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是大气、食物、水等营养物质合和的精华。它贮存于人体之内,为人的生长、存活提供动力。这是人赖以存活的基础。

气,这里的气不是大气,也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人身的一种机能。人身的一切活动皆以此为动力。

神,是指神识、精神,包括思维、反映和其它一切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精神活动和表现。

精气神,构成了人身活动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精生气,气生神。无精难以产气,无气难以生神;神可使气,气可摄精。三者既有生理上的相互依赖,又有病理的上的相互影响。人如果能够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正确修炼,则精气神可达到高度统一,甚至出现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李能然先生的于不知不觉之中发人于无形的现象。如道家所说的身外有身现象,皆是功至化境的修炼结果,即到了练神还虚的境界了。

至于三步功夫,则是习人在修为中出现的三中变化。实际上也三种表现。三种练法是指练功的三个阶段。明暗化三劲是练功的三种方法。不练明劲不能练精化气,不能易骨,不练化劲,不能练气化神,不练化劲不能练神还虚。郭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使学人易于理解,实际上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在种练法,是指大体而言,在练功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一节 明劲

人要一出生的时候,是没有疾病的,气血也最旺盛,想吃便吃,想睡便睡,想哭便哭,纯为一派天真。古人认为这是先天用事。但是到了知识一开,灵窍一闭,便是识神用事,气血开始耗损,损而又损,以致衰老死亡。为使衰返壮,古人发明了许多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道家的外丹、内丹术等等,拳术便是其中之一。形意拳中的明劲打法就是使衰返壮之法。至于明劲练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郭先生认为:要达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了随,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则明劲之功毕矣。

对此步功夫的理解,后辈往往见仁见智。一种观点认为,明劲转入暗劲是个自然的转换过程,而且相当漫长。明劲因为郭先生说过,“刚至极则柔”,所以达不到“刚至极”则要永远练下去。

另一种观点认为,练到手足齐落时,明劲即结束。因为郭先生说“手足相顾”,即为明劲之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明劲打上三四年就可结束。因为明劲不可总打下去,人总是要衰老的,长打明劲会伤身体。

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就第一种观点而言,由于明劲是一种在强烈意识支配下的行动,只要意识不改变动作永远也不会改变,不通过意识支配,不会“刚极至柔”的现象;第二种观点也不可取。“手足齐落”只是明劲的一种要求,另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达到“内外如一”,这样才会出现整劲,整劲即明劲也。第三种观点也有失片面。打拳的功夫是不能以时间来要求的。有的人可能出功夫快一些,有些人可能慢一些,这之中还有很多变数是十分重要的,如学人的悟性,下功夫大小,老师教育得不得法,等等。所以多长时间出现明劲,要因人,因师,因时间长短而异。

那么明劲到底有没有标准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根据多人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最起码要达到这么几项:一是力全,二是力大,三是力整,四是力速,五是神旺。有这五条足矣。

刚开始练拳时,架子不整,力量不足也不顺,身体各部分不协调,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架子整了,力量顺了,身体也不散乱了,这时就有了明劲的意思。但是这时还不要停手,还要加以巩固,再练一段时间,等到九要规矩完全掌握了,力量也大了,动作速度也快了,反映也灵敏了,这时就可以转入暗劲。

实践证明,明劲不可总打下去,因为人是血肉之躯,筋肉、骨骼总有个承受能力。如果从20岁打到到30岁甚至更长时间,身体难以承受,甚至还会出毛病。有许多形意拳大师晚年多患足疾,就与打明劲时间过长有关。再说明劲总打下去而不转入暗劲,就难出高功夫,后面的境界就无从谈起。

二节暗劲

郭先生对暗劲论述得最为清楚:行拳时“将形气合住,意如拔丝,如推车轮。后腿催动前腿,步步踏实,意力连绵不断,脚下无声”是其要领。

但是郭先生在文中用了几个道家的概念,如大小周天、沐浴、火候等。一涉及这些词句读者往往如坠五里雾中。其实郭先生引用的是道家内丹派的一些术语。为便于理解,笔者做些粗浅的解释。

道家修炼就丹派而言,有外丹、内丹两大派。外丹派起源较早,大概在秦代就有记载。晋代的葛洪是其代表人物。外丹派认为,将一些矿物质放在鼎炉里经过烧炼,可以结成所谓的“金丹”,人食用之后可长生不老,乃至成仙。在烧炼过程中,火候十分重要。起初要用武火,即大火;丹成之后还要再烧炼一段时间,这时就要用文火,即小火。至于烧炼成的金丹是否对人体健康有益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这种“金丹”绝对不能服食,人吃后会中毒而死,汉武帝就是吃了这种东西中毒而死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金丹”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确实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建国后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就持肯定态度。对这两种观点我们先不去管它,只讨论术语问题。(此处删去1200余字,待有识之士方可传授)

三节 化劲

这一节是练神还虚的境界和洗髓的功夫。这种练法与暗劲有些类似,但区别就在劲力大小与神意的运用上。

化劲比暗劲要小,化劲侧重神意。劲力大小读者容易理解,这里不多费笔墨,唯在神上,郭先生提出“顽空”一词,意在使学人注意,以免误入歧途。

“顽空”一词道家、佛家修炼者皆用。何谓“顽空”?在解释这一词之前,先介绍一下道佛两家的修持方法。

就道家内丹派修持方法而言,大体上先从有意念集中于下丹田处,丹田产药小周天修通即减轻意念,不再意守。然减轻意念不再意守,并非昏昧,而是要求“一灵独存”。如果昏昧就会进入顽空,于练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样会使下腹所结之丹气散乱,甚至前功尽弃。

佛家修炼一般不讲意守,而是讲求一个“空”字,但是这个“空”也不是“顽空”,而是神光独耀。否则也会出现道家修炼时的有害结果。

就修形意拳化劲而言,也有一个避免“顽空”的问题。方法就是像郭先生讲的那样,既不用力,又非全不用力;既不着意,又非全不着意。用大务不行,不用力也不行。动作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意念要含蓄,但不昏昧。君不见,用大力者,终生难得真力,不用力者终生亦无所成。这里形意拳强调的中正,不仅适用于动作,而且适用于神意,学人应仔细玩味,若有所得则登堂入室不难。

另外,化劲阶段还有个呼吸问题应予注意。郭先生要求似有似无,即是真息。学人能还达到到这一点?依笔者体验刚开始时很难达到,而且郭先生也没说出何种状态为似有似无。笔者认为,刚开始练拳时有必要把呼吸调整一下,让其深、细、长、匀。久之成为习惯,此时就可除去调息之意识,其息不待调则自然深、细、长匀。待功夫有成后,其息则愈加深细长匀,最后达到似有似无。

二则

这一则重点论述三体式。笔者只讲讲三体式名称的由来和意义。

在讲三体式之前先讲一“三体”。据有关资料考证,“三体”一词源于北宋道家名流张伯端《悟真篇》中的一首诗:“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一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首诗的意思是:道本虚无,从虚无的道体中生出气,这一气便是阴阳未判之混元气;从混元气再分为阴阳,此阴阳二气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互相依存、生化,又产生一个混元气。这个新的混元气再分为新的阴阳二气,又相互依存、生化。如此生生不息,生出了万物。“三体”即阴阳相和絪缊化生之体。形意原三体式即由此而来。此一式,正常化为形意拳基本姿势,也是孕育人体混元之的姿势,也是技击的最佳姿势。

三体式中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不仅非常适合技击,而且对于盲动 体的先天真力,对于锻炼人的先天真气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形意拳历代名师莫不对此给予极大的重视,莫不从此处下手。

郭先生对站三体式特别强调单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单重灵活、双重笨滞。初习者往往愿意练双重,因为双重省力。现在有的教科书也提倡先练双重后练单重。其不知练惯了双重,再改单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习惯成自然,虽改为单重,而一交手时又不自觉成了双重,害处不小。笔者认为,站三体式必站单重,如果腿部难以承受可以站高些,待有了功夫,再压低,每日坚持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三四年下去真力自生矣。

三则

武术者,苦术也。凡立志习武之人,知心朋友立下恒志,终生以此为业。凡武功有造就之人,必有下数十年苦功之经历。形意拳为道家即内家之术,尤其如此。郭先生在这一则中告诫学人,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又极难。易者,至易至简;难者,练者厌其简单或不良于观,以至半途而废之,或恶其道理平常,无奇妙之法则,自己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不得中和之道。

古人云:大道至简。唯其简方为道,繁难之术非道也。但是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好掌握。就拿做钳工和操作电脑相比较吧,前者所用的工具只有台钳、钢锉、扁铲、钢锯及测量工具。工作起来也极其简单,无非是测、锯、剔、铲、锉。一看就会,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却极难。如果只给你这几种工具,做出一件机器零件来,你能做好么?电脑担任程序极其复杂,点错一处鼠标就找不到你所要找的东西,但是又极其简单,你只要记住操作程序按程序操作保准正确无误。

形意拳和其他拳术相比,显得非常简单,核心动作就是“劈、钻、崩、炮、横”五个动作,可以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但是要想练好了,练出功夫来又极难。

为什么?因为形意拳是合于大道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是符合人的先天本能的。人经过后天几十年的真气耗损,元气已亏且不说,单就动作而言,经过几十年的习惯动作,也早已散乱得不成样子。要把耗损的真气补充起来,要把几十年散乱的动作复归于纯真自然,谈何容易?郭先生讲,形意拳术合于道家金丹之术,如按规矩练下去,久之可脱胎换骨。试想这样的功夫,没有坚强的毅力,怎么能得到呢?

从形意拳的规矩方面来说,也极难掌握。大师们规定九要规矩只是一个原则,可以适用于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但是形意拳所以为形意拳,当然还有自己的特定的规矩。比如说,形意拳要求起“手如锉,落手如钩”,很多人就理解错了,片面地去追求所谓的“锉”和“钩”,打拳时一出手,一回手便前仆后仰;还有的人把形意拳谱中的“气宜鼓荡”错误地理解成鼓努小腹,打了几年不仅没打出功夫,反而打得肛门下垂。这算是大规矩出了毛病,至于小规矩出了毛病就更不好改了。比如形意拳经中有“拳护肋,肘护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的说法。可是没有得真传的人往往不注意这一点,他们打的拳在外行看来,虽然很端正、规矩,但是在内行人看来,却有不可救要的致命之处。因为形意拳的动作非常讲究一个“合”字,动作时其肘和小臂要出入紧擦肋板,这是其“合”的一大要领,尽管你外形打得再好看,不如此则练不出整力,不如此则百无一用。所有这些都是形意拳的真诀,也叫关窍。尚云祥曾苦练多年,功夫还是难以长进,正在他不知所以时,郭先生来到他的家中,要他打一套形意拳看看。郭先生看到尚的拳路后说:“功夫眼有了,但是尚不得关窍。”于是经郭先生点化,尚云祥的功夫产生了质的飞跃。

要想得形意拳的关窍,关键在于明师传授,传什么?一传内气的运用。因为形意拳不仅是一门拳术,还是一门气功,只有练足了内气,才会产生真力,技击才有了基础。二是传授区别于其他拳术尤其是八卦掌、太极拳的要领。因为八卦所以为八卦,太极所以为太极,形意所以为形意,关键还在于其练法、打法有区别,仅仅掌握了“九要”规矩就练形意拳是不够的。这里笔者只是原则地讲一下,其细微之处,还要另辟专章讨论。

四则、五则、六则

这三则郭先生是讲练形意拳的内在要求,恐学人难于理解故分开论述。笔者又恐学人断章取义,又将其合在一起讲解。学人如能在一分一合中细心揣摩,此三则之精义自能体悟。

(此处删去3000余字。因为此处至关紧要,得此法者,指日可登圣程,理解错误者,照此法练习会误入歧途。所以非有大智慧之人或识微言大意者不能悟之)

七则

在讲完练法之后,必然涉及到用法。郭先生反用法又分三层:一、有形有象之用;二、有名有象无迹之用;三、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之用。

第一种是明劲用法: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种打法是因明劲已经出现,外形已经整合,气血已相当充盈,身手沉实而有骨力。所以见胳膊打胳膊,见腿打腿。

第二种打法属于暗劲打法: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种打法已有圆滑、柔韧的劲力,而且有明劲的基础,所以打得比较随意,行招走势似断而连,招势已基本脱去。

第三种打法: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无处不是打法,以致寂然不支,感而遂通。此时神、意、气、形已达到高度结合的状态,拳法进入化境,登上了武学高峰。到此阶段所学招势已全部脱去,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奇中有正,正中有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奇正相生,虚实互补,以致无穷,万般变化,鬼神莫测。

应该指出的是,这三种打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不是说明劲打法中就没有暗劲打法,暗劲打法就没有化劲打法,只是所占比例多少而已。

在这里笔者想多讲几句。形意拳属于内家拳法,它的胳膊技击时多不伸直。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能像其它拳种那样放长击远。然而,形意拳自有它的优势。其一是底盘稳固;其次是步法灵活;再次是内气充足,劲力浑厚。所以形意拳技击时多要示近身。有人认为,对方精神高度紧张,防守高度戒备,近身相当困难。其实只要学人训练有素,近身并不难。首先神气要抱住,其次全身要合住,再次要敢于进攻。进攻时,步要近人,意要过人。前脚要踏过对方的后脚;击打的意识要放在对方的身后。只要做到了上述要求,近身击人没有不成功的。拳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只要你近了对方的身体,对方自然后退,发手只是一个辅助动作而已。有人说,形意拳家发人,对手不知道怎么被发出去的就是这个道理。

形意拳的打法和八卦掌、太极拳两个内家拳也有区别:八卦是避正打斜,形意是足踏中门,手运中线,身占中位;太极是先化后打,形意是破打兼顾。所以比较起来,形意拳自有本身优势:打即是破,破即是打,破打同时。这与八卦相比,免了迂回曲折的弯路,与太极比,省了先化后打的时间。有人说形意拳霸气十足,是武术中的霸道之拳,这话一点不假。

八则

郭先生说,明劲是小学功夫,暗劲是大学之道。小学生入学要练字,仅以练字而言,刚开始要学楷书,要一笔一画地练,要注意横平竖直、间架结构。等到按法度练成了,不用老师指导就能把楷书写好,小学的书法就告一段落。此种书法,不大讲究通篇的气势,也不大强调笔画间的连贯,要着单个字体的端正。因此是小学功夫。

这段功夫练成后,就要转入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练习的。它要求字体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及全篇的气势和结构,要求变化多端,气势连贯,每个笔画和每个字之间要有“气”贯通,要似断而连。故为大学功夫。

当然,行书功夫完成后,还要往下练,这就是草书的功夫,是谓“神化”。你看怀素、张旭的狂草,神采飞扬,气势磅礴,已完全脱去了楷书、行书的章法,但是细看又处处合于法度,只是神韵不同。此时的书法已入化境--随心所欲的程度。

用书法来比喻练习形意拳非常合适。明劲像写楷书,一招一式,一式一停,按照规矩练去,待到规矩法度都掌握了,就可转入暗劲。此时仍闭塞基本的规矩法度,只是招式动作间不再停顿,动作比明劲连贯。在神意的支配下,动作连绵不断,内气在动作的导引下如水之翻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肢百骸在流动的气血的滋润下,不断提纯升华。此暗劲练成之后,转入化劲。此时由于已去掉了后天的拙力和体内的污浊之物,学人的形、气、神已练得相当清澈、灵敏,身手玲珑,意气风发,手之舞,足之蹈,全是一派天然。此时真意出现,真有神游太虚,得意忘形,逍遥自在之感。当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锻炼学人的外形动作及神气早已合于规矩,不用再去刻意地规范自己的动作,已进入自然而然的地步了。

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这个“一”就是道,在形意拳来说就是神、意、气、形高度合一的化劲阶段。此阶段,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脱去形迹招式,归于虚无,可不感而知,达到神化境界。

九则

武术本身有两个功能,一是强身,一是御敌。用来强身还好办,怎么舒服就怎么练。如果用来御敌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第一功夫要好,最起码要用过对手;第二还要有心计,心眼实在是不行的。

如果与不认识的人交手,既不知对方练过什么拳术,也不知对方功夫大小,一旦交手就难免手忙脚乱,难以适应。

大体而言,对手一般有四种。一是内力差,手法也差;二是内力差,手法奸滑;三是力内好,手法稍差;四是内力好,手法也好。对第一种人只要你训练有素,可以说不难应付。对第二种人只要功夫好对付其奸滑的手法也不难。对第三种人因为对方功夫好,仅凭手法就很难对付,稍有不慎,可能要吃亏。对第四种人就更难。

拳经云:打法容易固法难。意思是说,打人容易防人难。你先打人,因为对方不知你手从何而出,所以防你就比较困难。相反也是一样。所以郭先生讲了两条原则:先看对方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浑厚,身体是否活泼。精神主要反映在人的眼上。有的人目中无光,有的人眼睛定不住神;有的人眼中晶光透亮,有的人眼中神光四射,非常镇定。前两种人不可怕,后两种人要当心。再看对方言谈是谦虚还是傲慢。谦虚者说明其心内早有提防,傲慢说明其内心轻敌。将对手的外在表现来一个综合比较,就可以将其判断出个大概来。

另外还有对空间的大体估量。两人交手,不管是谁先动,一定要辨别距离的远近、宽窄,对自己是有利还是不利。如果两距离较近,就要乘其不备,裹紧身形贴近对方发手。如果两人相距较远,不可直接上步,这样时间距离都长,对方容易以逸待劳,于己不利。方法是缓缓靠近,捕捉机会下手。

这只是原则性的方法。两人交手,情况千变万化,刹那之间,生死立判,不可不慎,更何况还有与多人交手的情况呢。。所以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至于高低、长短、远近、伸缩、横直、收发等等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随机应变,不可拘泥。

十则

形意拳经有一个小原则是上下结合。头足要合,手足要合。在外形的导引下,久而久之上部的呼吸与下部的丹田呼吸也就相合了,这时可以打通心肾联接,丹经上叫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时内外合一,心火下照肾水,肾水翻腾,自下而上与心火相接,在神意的引导下,肾水化为甘露,复归于丹田,又在心火的照耀下,蒸腾起来,灌注全身。这种循环往复照注蒸腾,蒸腾照注,身体越来越健壮,精气越来越充盈。手足相合的结果是神气相合,进一步使神、意、气、形相合,于是远处不合,最后是全身合而为一,一即是道,得道之后,结束了练神还虚过程,圣程就近在咫尺了。“拳与道合,拳术即是道术”,此言不虚也。

十一则

形意拳讲究的“中正”,人们往往从外形上去理解,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中正”,那就是神意方面的“中正”。

什么叫做“中正”?按孙禄堂先生的话讲,所谓“中正”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形意拳所以称为形意拳,其练法,其追求的目的一在形一在意。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刚开始练习时,学人可能对意的理解有困难,所以老师在外形方面强调得比较多。但是在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劲打顺了,气血也贯通了,外形也端正了,此时就要侧重意的练习。如何练意有个方法问题。用力量打拳,专一追求力量,就会把自身的力量拘住。有的拳家力量好像很大,但是由于他只注重了外形的练习,所以力量只是拙力。这种力量没有变化,与人交手笨拙得很。

也有一形意拳家,侧重练意。他们错误地认为,“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其实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意、气、力的关系。气者,力之苗也。气足者力大,气衰者力弱。无气者、气衰者,纵然以意领之也是枉然。古人云:无故造念,短寿促死。要想练成一个有功夫的形意拳家对此不可不慎。

既然专一求气不好,专一求力也不行,那么如何练习才能既有力又有气呢?在此郭先生讲得极明:求力必为力所拘,求气气必不顺,求沉重必为沉重所坠,求轻浮则神气浮散。练之形式和顺自有力,神气归于丹田(注意:不是意守丹田。如果照此法练形意拳将终生无所得!)自然身重如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总之不可专求,从容中道而已。这从容中道,就是合于法度、规矩。

还有的人讲什么逆腹式呼吸,用外形导引小周天、大周天,什么眼神远望、神游太虚等等皆非正道。唯一的方法就是恪守中正,合于规矩,如此练下去,没有不成的。

十二则

郭先生在这一则中讲的“形意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这句话,让读者颇为费解,因此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笔者在此仅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家之言,仅供学人参考。

在形意拳中,五拳归五行,因横拳属土,在五脏中属脾。土在五行中居于中位(其它四行金、水、木、火分居西、北、东、南四位)。因土生万物,脾主思虑,人在未生之前,父母的思虑一动,一点元阳,与一点元阴相交,成为一点混元之气,而安于子宫,生人之气备矣,所以脾属先天。

就一个人来说,又有先天之动与后天之动的分别。想动未动之时的神意之动为先天之动,想动已动之动的形体之动为后天之动。脾动为横,前者之“横”叫做意动,之个名称是我们勉强为它起的名字,其实没有形象,所以名为无形。它可以指挥全身各部位的动作,所以郭先生又称它为“有形之母”。

郭先生说:“外形之拳,一动即名为横。”笔者以为这句话大体上有三层意思:

首先,横拳是形意拳诸动作的基础。因为脾有包裹之作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土生万物,脾为后天之本,脾有裹摄之能。凡身体衰弱,无故出汗、渗血,或女子月经淋漓不止,中医皆责之于脾。脾有包裹之作用,而横拳有包裹之形状。包裹即为合,而形意拳之“合”字,为其核心要领。“合”即是“裹”。

其次,形意拳所有的动作都受神意,即无形之横拳的支配。

再次,形意拳中所有的招式都含有“横拳”。对这层意思的理解,要涉及中医的五行学说,因此要展开一些,多费些笔墨。

中医的五行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五行生克,二是五行乘侮,三是五行互藏。对于五行生克,凡是学习形意拳的人都知道,这里不做解释;对于五行乘侮,因为本文不涉及此内容,也不费笔墨。这里单讲“五行互藏”

中医的“五行互藏”理论,起于唐代的大中医家、著名道士张景岳。他认为,五行当中的任何一行,不仅包含其本身,而且也包含其它四行。比如,金不仅包含自身的金行,而且也包含其它的水、木、火、土四行。中医理论认为,人得五行之气而生,人之五脏归属五行;五脏的气化运行是人之生命的延续的核心部分。由此就推演出人体全息理论,即人体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就人眼而言,瞳仁属肾为水轮;黑睛属肝为风轮(也称木轮);白睛属肺,为金轮;两眼内外眦属心为火轮;上下眼胞属脾为肉轮(也称土轮)。不仅是眼睛,其它部位也是如此。

而形意拳之五行拳是根据五行理论创造出来的,自然也受五行互藏理论的支配和制约。劈拳属金,除了包含自身金行的特征外,也包含钻拳(属水)、崩拳(属木)、炮拳(属火)、横拳(属土)。其它四拳也是如此。

形意拳问世数百年来,所有拳家对五行拳互相生克能够理解,而对于其中的任何一拳能生克其它四拳仅知运用,而百思不得其解,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关。郭先生在四则中只是略微谈到了一点,并未详述。学人如能细细玩味,自然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此则中笔者尚有言犹未尽之意,目前正写作《五行深意》一文,内容包括:1.五行相,2.五行相克,3.五行相容,4.五行相乘,5.五行相侮,6.五行杀,7.五行相灭,8.五行相依。共八大内容。不知此八大内容者,论修炼即是盲修瞎炼,论为人处世者,则如茫茫夜空不则星斗。知此八大内容,以此指导修炼,指日功成;用以指导为人处世,则可趋吉避凶,从容进退。可有志者可前来交流)

十三则

这一则中郭先生用丹道的火候来解释形意拳的三种练法:明劲用武火,暗劲用文火,化劲火候纯全。其实这也仅仅是分阶段而言,是一种大体上的区分。仅就某一劲力而言,用多大劲力就是武火,用多大劲力就是文火,用多大劲力就是火候纯全?这只是三种劲力比较来说的,明劲肯定要比暗劲大,暗劲肯定要比化劲大,至于大多少,这要凭学人的感觉自己掌握。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摸索,找到了适合的劲力,越打越有精神,越打劲力越饱满,就算是得法。经过反复练习,最后将招式化去,自然就合于道了。(此处为全篇点睛之处,故删去1000字)

十四则

此则所引用的河图、洛书,实乃古人对形意拳一种比附,本来无甚深意,解释起来又颇费笔墨,因此略去。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结束语

郭先生的形意拳十四则,集形意拳理论之大成,历代形意拳名家,对此心存敬畏,视若拱壁。然而由于其内涵却博大精深,莫测玄妙,致使许多学人望文兴叹。 无文化基础者自不必言,有文化基础者或许能体悟其真意,可惜并无释意之类的文字问世。尤其到了当代,由于文言成了“天书”,练习者没有文言基础,看十四则便成了盲人摸象。即使有文言基础者,由于其多不懂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和道家的丹功知识,也只能妄加猜测。所以这就形成了多年来形意拳理论多如繁星野草,但有价值的不多的现象。

笔者为透视《十四则》秘意,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广涉医家、武家(包括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多家武术门派)、道家丹功(包括东、西、南、北、中、渐、顿两派)、中医等方面知识;尤其是易经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为研究易经,最终打开形意拳这扇神秘的大门,笔者从没有文字的远古的河图、洛书学起,遍览易学诸家之书,仅此一项内容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并不过分。在掌握了上述知识以后终于写成此文。但是我对这些文字仅敢称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某一门派的理论,初衷也是为形意拳的发展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些贡献。

纵观目前社会上,练习武术之人,少有功夫达上乘者。为何?皆历未得武术之真谛耳。先师有云:任是愚夫愚妇,一经指点,立登圣程。指点什么?就是武术理论中那一点点真谛。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微信公众号:身心性

免责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形意拳十四则 ~释秘 ~郭云深



形意拳十四则 ~释秘 ~郭云深


形意拳十四则 ~释秘 ~郭云深

微信ID:shenxinxing999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