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多福多寿”,尽量避开“多灾多难”的人生直通车。儒家认为“福”字有五个含义: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康宁,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终。多福支撑着长寿,长寿是多福的第一张面孔。
清代乾隆皇帝寿达八十九岁,儿孙五代同堂,在历代帝王之中罕有人能与之比肩。所以人家乾隆晚年就有了骄傲的资本,自称占尽五福,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乾隆帝能长寿,主要在于合理膳食,换句话说,也就是长寿是吃出来的!在饮食上,乾隆帝很有规律,讲究个定时、定量、定质。
如每天起床前,乾隆先喝粥,早膳前要吃一碗冰糖炖燕窝。日常的菜肴以鸡、鸭、鱼、猪、羊、鹿、鹅等为主,这是满族祖先狩猎食肉的老习惯、老规矩,必须遵守,否则有违祖制。 其实,乾隆对这些大鱼大肉早已吃得腻烦了,时不时地要换换口味。而吃杂粮和多吃蔬菜对人体益处最多。
每到春天,看到榆树发了绿芽,乾隆就命御厨制作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乾隆为此专门作过一首《榆钱饼》的诗: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寻宫羞时物,佐餐六珍参。偶谈有所思,所思在闾里。鸠形鹄面人,此味尤难兼。草根与树皮,辣舌充饥谙。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饥!
吃惯了这一口,乾隆还将这些食物供奉神佛,宣旨:“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此外有据可查的还有,二月二那天,乾隆帝一定吃用黄米、黄豆、绿豆磨成汁沫摊成的煎饼,到初夏时吃嫩麦制成的“碾转儿”。
至于应季的时令蔬菜,乾隆对它们就更亲了,像什么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溻子、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这些粗食统统笑纳。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就八个字:粗细搭配、肉菜互补! 帝王宴上的招牌菜御厨秘笈乾隆帝的嘴既刁,也很贪。
清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载云:“纯皇(乾隆帝)出入圆明园,见市间油灼麦面如饺条油果之类,食之颇可口,命膳夫作此以佐茶饮,取其价廉而工省也。及岁终,户部计帑出(经费超支)数千金。上曰:‘不过食少许耳,何浮滥至此!’内府奏曰:‘为此少许,敬造御膳房若干金,新制器皿若干金,采买某地麦料若干金,添设监造官工役食用若干金。积而成款,本非浮滥。’上颔之(点头),谓:‘人君嗜欲不可不慎也。’”
草根有草根的忧愁,皇家有皇家的烦恼。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连吃油炸面饼都觉得有点奢侈,如果说出去还真不会有人相信。
乾隆帝另一长寿饮食秘诀是节制饮酒。他主张饮酒以健身为本,因时而宜,适度适量。
中国老传统认为,白酒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杀毒消肿、御寒提神的功能。故有“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之说。
当然,饮者更看重的是借此张扬个性,追求酒神精神。
清代那会儿的白酒还不叫白酒,白酒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各地的“烧酒”或“高粱酒”等统一规范的叫法。
如果赶上重大喜庆节日,乾隆帝在筵宴上饮酒也只限三巡。清廷筵宴原定每桌备八两玉泉酒,后被乾隆改为五两。在乾隆三十五年,皇帝办公室又明文规定:宫廷筵宴每桌用玉泉酒四两。 在乾隆年代的御宴上,君臣们一律是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
中国两大长寿皇帝,一位是梁武帝萧衍,他认为:色是刮骨钢刀。而清高宗弘历(乾隆)的看法是:酒是穿肠毒药。
清宫在个别节日,如在元旦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之外,平时还备了不少的滋补药酒:“龟龄酒”、“松苓太平春酒”、“椿龄益酒”、“健脾滋肾壮元酒”。据《乾隆医案》记载,乾隆帝最爱喝的是“龟龄酒”和“松龄太平春酒”,这两种养生药酒,前者可祛病、补肾、养气、健身,而后者则是活血行气、健脾安神的良药。但无论什么酒,酒大伤身,药多成毒。晚年的乾隆谨遵医嘱,每次只饮一小杯。颇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佛家意味。
说罢酒,不能不提提菜。乾隆跟他爷爷康熙帝饮食嗜好差不多,也好豆腐。他在下江南时,就品了不少南方的豆腐菜。在江南一家饭店吃了“菠菜豆腐”后,乾隆赞叹不已,欣然赋诗云:“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哥。”其实,豆腐不宜与菠菜、香葱一起烹调,这样会生成形成结石的草酸钙,对人体无益,但清朝哪有人知道这道理,只管好吃就是了。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山阳县平桥镇时,当地大地主林百万,为了加封受赏,一路张灯结彩,红毡铺地,把圣驾接到了自家庄园,又叫厨师用鲫鱼脑子加老母鸡原汁汤烩豆腐,进献给万岁爷吃。
这豆腐烩制得那叫相当考究:先选择盐卤点浆的细嫩豆腐放在冷水锅里煮透,取出后略微压一压,去掉水分,再切成瓜子大小的薄薄碎片,然后浸放在清水中备用。烩制时,将鸡汤或肉汤放入锅内,佐以猪油、葱姜、鲫鱼脑、蟹黄等配料,煮沸后,将豆腐片、熟肉丁、虾米等放进汤内,再煮沸,加以适量豆粉后上盘。食用时,如放点小磨麻油、胡椒粉之类,其味道更加香美。
林百万亲自端着热腾腾的豆腐呈上酒桌,顿时满屋鲜香扑鼻。乾隆看到豆腐鲜嫩油润,汤汁醇厚,油封汤面,不禁舌底生津,而入口后,更觉豆质细嫩,口味鲜咸,当场对其滋味之鲜美,赞不绝口。从此,独具一格的“平桥豆腐”便传开了。
在1984年,“平桥豆腐”再次成为国宴招牌菜,国宴后厨特派两名厨师专程来淮安山阳县平桥镇学习“平桥豆腐”的制作技艺。
此外,还有杭州民间的“鱼头豆腐”也被乾隆相中,回京城后,他命御厨模仿杭州的制法做“砂锅鱼头豆腐”一菜。就这样,“鱼头豆腐”也借着乾隆皇帝的光名闻天下了。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