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拒去动物园放假休闲的时候去动物园走走能够很好的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这也是很多人会选择的,但是近日女星舒淇拒去动物园的新闻让很多人都比较好奇,尤其是在舒淇说明有感同身受的恐惧时,不少网友纷纷猜测,舒淇到底是经历了什么?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人美又心地善良的舒淇昨日深夜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发表对于动物园的想法,深刻又动人的文字描绘,铿锵有力,让许多网友看完之后都纷纷点赞,直呼女神有想法。舒淇升格为“冯太太”,依旧不忘对社会议题发表意见。
舒淇写道:“从小我就不喜去动物园水族馆之类的场所,觉得如果我一直被关在同一个地方不能出门就觉得好恐怖。”
然后她又列举自身经验,表示有次去日本熊本时,看到一堆熊生无可恋,或站或躺,或是靠在墙上等待游客们丢食物给牠们,才会有动静,当时让她只想到要赶紧逃离,因为有了感同身受的恐惧。
除此之外,舒淇还说:“之后不断的看到许多水族馆或者动物园里有海豚撞墙或一直待在水底不愿上来透气,有北极熊绝食等等自杀的新闻,所以,我拒绝看任何动物表演。”
当一个人具备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学习像个成年人一样付出,而不是和婴儿一样单方面索取回报时,也许就将迎来真正的改变了。人在受过伤后往往会更加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好像老辈人常说,生孩子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月子是女人重生的机会,怕是正应了这道理。当我们面对累累创伤带来的苦难之时,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标志着着灵魂前进的刻度。卢梭创作《晚年漫步录》时已至垂暮之年,当一个人经历了大半生波折,老年时不再缠结于各种喧嚣,反而显出一种近乎透明的心态。
人世,一个既有漫天刀光剑影,又有太多儿女情长的江湖。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似乎只有靠记忆和想象才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将要去向何处。当纷扰肆虐之时,往昔的经历成为每个人重新建构自身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经历中有灾难,有苦痛,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在场。苏格拉底在《斐多篇》里说,真正的哲学家对死亡没有丝毫惧怕,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死亡,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他所学习的东西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当人面临巨大的痛苦,甚至当生命的帷幕即将落下时,他仍然需要从既往的经历中获得一种确认,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我们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也不例外。
疗愈创伤之痛,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当你用更客观更完整的视野与自己和他人接轨时,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导向罗盘,引领着一条更伟大的人我契合之路。无爱感是普世创伤,自个人内心延烧至婚姻和家庭,校园及职场,政坛还有宗教,弄得烽烟四起。改变的标志从来不是空谈道理,而是你开始真正去理解身边的人与事,接纳自己,爱自己。
标签阅读: 舒淇因恐惧拒去动物园 心理阴影问题该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