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的《免疫学趋势》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白细胞周期性运动的分子机理与疾病的关系。
文中指出:心梗常发生在清晨,并且病情更加严重。动物实验显示,在夜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会在心梗部位聚集,降低机体对心脏损伤部位的保护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也有相似的规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夜间沉积在硬化斑块上,发病时间多在早上。
病原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同样具有昼夜节律,并影响感染结局。相比于夜间感染,如果小鼠早上感染利士曼原虫或鞭虫的话,就能更好地清除虫体。而在李斯特杆菌引发的小鼠腹膜炎模型中,单核细胞向腹腔、脾脏和肝脏的迁移则主要发生在下午。
一些过敏性症状在午夜至清晨这段时间会加重,比如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这主要归结于免疫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在夜间向呼吸系统转移。
除白细胞的迁徙行为外,该综述还讨论了白细胞功能的昼夜节律现象。
2018年12月,瑞士日内瓦大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系教授克里斯托弗·舍尔曼团队在《免疫》杂志撰文系统分析了白细胞迁移的昼夜节律性,并初步阐明了其中的分子机制。舍尔曼表示,研究免疫的昼夜节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互作和免疫反应产生的过程。他认为,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已掌握的免疫昼夜规律应用到临床病人的治疗中去。
标签阅读: 免疫昼夜节律影响疾病发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