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中秋佳节将至,酒又将成为宴席的主角。酒能在席间助兴,亦能在生活中养生。
经过研究发现,传统节日里,人们饮用的酒大多为养生之酒。那么,节日养生酒的源流及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民间有句话“秋天进补,春天打虎”,意思是秋天补充养分,冬天养精蓄锐,来年春天身体便能爆发更大的能量。金秋时节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便是中秋节,此时传统习俗饮用哪类养生之酒呢?
中秋节-桂花酒
农历八月十五日,月圆中秋,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从古至今,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古人中秋节一般喜欢饮桂花酒。中医认为,桂花香甜醇厚,散寒平肝、开胃醒神、健脾补虚,适合秋季饮用。
根据《楚辞》记载的“奠桂酒兮椒浆”,我国至少在2000多前便已开始酿造“桂花酒”。另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也就是说,清代时中秋节开始以饮桂花酒为习俗。
酒不全是单一原材料酿造,有时也会将多种粮食或药材混合在一起蒸煮酿造。根据原料的不同,酒的养生功效不尽相同,有些酒需要在不同时令节日品饮。自古以来,除了中秋节,其他几个重要节日,也都对应着不同的养生酒。
春节-屠苏酒
农月正月初一日,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要饮屠苏酒。屠苏亦作“屠酥”,“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在“屠苏”房里酿造的酒就叫屠苏酒,相传由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研制而成。屠苏酒有白术、桂枝等中药成份,有祛毒避瘟作用,在春节期间饮用,可保身体安康。
关于屠苏酒的起源及养生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广韵》亦云:‘屠苏酒,元旦饮之,可除瘟气。”
清明节-清明酒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饮酒习俗相传始于春秋时晋国,而有明确记录的则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
人们在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借酒精的麻醉作用来平缓悲伤的情绪,二是因为与寒食节相近,清明节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
数千年以来,南方有些地区的百姓在清明节时都会饮用特色酒——清明酒,此酒因在清明节期间酿造而得名。清明酒采用优质糯米酿造,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端午节-菖蒲酒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蚊虫猖獗,易生疫病。古人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在端午节饮雄黄酒、菖蒲酒等习俗,其中至今广泛饮用的,主要为菖蒲酒。
中医认为,菖蒲其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强身健体。历代中医典籍均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
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明宫史》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
重阳节-菊花酒
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节日虽然起源于汉朝,但饮菊花酒之习俗则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自此,人们逢重九就要赏菊、饮菊花酒,延续至今。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
腊八节-腊八酒
农历腊月初八日,人们常食腊八粥,却鲜少有人提到腊八酒。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饮腊八酒之习俗。腊八酒是在腊八节的前一个星期,以黄米发酵、蒸制而成。中医认为,黄米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疗冻疮、疥疮、毒肿等症。
要提醒大家的是,养生酒虽好,也要根据个人体质,适当饮用,并且控制饮酒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中的宝藏也是琳琅满目,只要认真加以发掘,其大量知识仍可继续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