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这会不会是“湿”在作怪?饮食调理有用吗?
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
夏季,除了骄阳似火,在许多地方还有连绵的阴雨和台风。
阴雨连绵易受湿邪生疾病
闷热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汗出沾衣,更容易感受湿邪变生疾病;或因夏季饮食不注意,过度进食生冷或误食发霉变质的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
“湿”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打一个比方来说,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湿气”会造成腹泻便溏(图片来自摄图网)
那么,“湿”会造成哪些常见的表现呢?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夏季怎样有效防“湿”?
①.少开空调或适当调高空调温度
许多人到了夏天离不开空调,喜欢把温度调得非常低,其实,相对于正常的四季循环来说,过低温度的空调环境是违背时令节气的。
空调温度不要过低(图片来自摄图网)
中医认为湿性属水,水属于阴,因此湿为阴邪,容易耗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本来长夏季节容易湿邪侵袭,再给“湿”加一把助推的力量同它一起损伤体内的阳气,更加重了承担运化水湿功能的重要脏腑——脾的负担,导致人体内部代谢的不平衡,招致湿留体内而致病。因此“防湿”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
②.饮食调节,不过量食用生冷的食物
总的来说,夏季是阳气旺盛生长的季节, 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注意“夏不欲穷凉”,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
祛湿好帮手(图片来自摄图网)
可以常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以及绿豆等,绿豆汤在夏季不仅可解暑气,也是很好的祛湿饮品。
③.合理食疗、合理养生
红豆加薏米,一直是大家公认的“祛湿利器”,两者合用,具有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夏季食用,确能对除湿防湿起到有益作用。但食疗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活方式,否则恐怕事倍功半。
红豆薏米水
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容易被接受,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还有,如绿豆、冬瓜皮等品,性寒凉,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
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内经》中“中庸”贯穿了整个养生思想,要求“有节”、“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的养生理念。
陈咸川
上海岳阳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内科疾病,心血管及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大柏树总院)
专家特诊时间:周五上午(大柏树总院)
本文来源:,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