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耵聍栓塞,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通俗点讲,耵聍栓塞,就是耳垢堵塞了外耳道。耵聍栓塞虽然称不上是一种疾病,但也会造成耳朵闷胀感和部分听力下降,对生活造成影响。
有读者可能会问:“经常掏耳朵是不是就不会产生耵聍栓塞了?”答案恰恰相反。耳科专家表示,不正确的耳朵清理反而有可能导致耵聍栓塞。
生活中,不经意的举动,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无形中正在伤害我们的耳朵。3月3日是爱耳日,让我们来关注这种陌生又常见的耳部问题――耵聍栓塞。
洗完澡用棉签掏耳朵后听不清了?
你的外耳道可能被耳屎堵住了
洗澡或游泳后,外耳道难免会进一些水,这时候,很多人习惯用棉签掏耳朵,但有人这么做之后,就感觉耳朵听不清了。总感觉有团棉花堵着,闷闷的,而且好几天都没法缓解。这就有可能是耵聍栓塞导致的。
北京电力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赵亮在门诊经常碰到“耳朵堵了”的患者。在耳内镜的显示下,这些堵塞外耳道的罪魁祸首是一个个棕褐色的硬块,它们就是耵聍。
“耵聍是医学上的一个名词,对应的日常用语就是耳垢、耳屎。每个人的外耳道都会有耵聍的存在,只是多少的区别。如果耵聍堆积过多,阻塞了外耳道,就是耵聍栓塞。”
赵医生介绍,耵聍栓塞的原因,一部分是个人外耳道耵聍的分泌过剩导致的,其次是没有定期做耳科检查和清理。
耵聍栓塞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多数人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耳朵不适症状,有时会觉得耳朵有些闷胀感。有些人外耳道耵聍比较坚硬,洗澡进水后会膨胀,导致耳痛。
虽然不会造成彻底的耳聋,但外耳道一旦被耵聍完全阻塞,会造成听力的部分下降,也会影响生活。
不正确地掏耳朵是罪魁祸首
赵亮将一些患者的耵聍栓塞取出手术视频放在自己的微博“耳科赵医生”上,播放次数已达千万。很多人第一次从他的视频中了解到耵聍栓塞这个医学名词。
在他看来,公众对耵聍栓塞的不了解,主要是因为它在临床上出现的几率不高,“因耳朵不适来就诊的患者中,几十人中才会碰到一个。而在一般体检过程中,每百人以上才会碰到一例。”幼儿出现耵聍栓塞的比例相对成人要高一些。
用棉签掏耳朵对耵聍栓塞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棉签头,体积比外耳道偏大,掏耳朵时,虽然会带出一部分耵聍,但是会把一部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挤压瓷实后形成耵聍栓塞导致了听力突然下降。另外,外耳道皮肤下没有脂肪和肌肉缓冲,使用棉签力度稍大即可造成损伤。如果在使用棉签时被人撞击,有损伤鼓膜的风险。”
至于更多人偏好的耳挖勺,赵亮更加表示反对,“耳挖勺因为坚硬,对外耳道造成损伤的概率更高。”
出现了耵聍栓塞,自己很难安全、彻底地去除,尤其是儿童,家长更不要自己去动手,那样很容易损伤孩子的耳朵。
耳鼻喉科医生能利用专业工具将耵聍直接取出,一些坚硬的耵聍,会用滴耳剂浸泡后再清理,极个别情况甚至会采用麻醉的方法清理。
所幸的是,耵聍栓塞并不会反复出现,除了少数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有特殊疾病的人需要定期做耳科检查,发现耳道里堆积物多后早期清理,是避免出现耵聍栓塞的重要手段。
每一到两周淋浴时清洗外耳道即可保证清洁
多数人并不具有彻底清理耳道的技巧,赵医生建议,在日常淋浴时,在莲蓬头下清洗耳道,才是国际上推崇的正确清洁耳道的方法。前提是鼓膜是完整的,没有穿孔,也没有外耳道湿疹或破损。此外,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和水流速度,过热、过冷、过猛的水流有可能会导致短时眩晕。
洗完耳道后,尽量不要用棉签深入耳道里擦拭,这样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甚至继发感染。如果感觉耳道有水迟迟不干,可以用吹风机对外耳道口吹一分钟,但要注意吹风机的温度别过高。
少数人原本耳道里就有大块耵聍,进水后,耵聍会膨胀,或糊在鼓膜表面,造成耳闷、耳堵。此时切忌自己去掏,而应找医生来处理。
有些人追求外耳道清洁得特别彻底,不留一点耳垢,对此,赵医生并不赞同。他表示,外耳道耵聍对耳道皮肤是有保护作用的,不需要把外耳道清洗得一尘不染,一般人一到两周洗一次足以。
这种行为比掏耳朵还伤耳朵
赵医生强调,日常生活中,像用棉签掏耳朵之类看似很平常,实则对耳朵有可能造成伤害的举动还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戴耳机。
在嘈杂的环境下,为了压制住环境的噪音,需要将耳机的音量调到很高,这种时候的高音量就不像在安静时那么刺耳,常使我们流连忘返。高音量会对内耳的神经细胞造成损害,这是已经在小白鼠身上明确证实了的。虽然不是听一次就会损伤所有的听觉细胞,但我们的听觉细胞有一定数量,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时间高音量刺激,听觉细胞逐渐损伤,听力下降后就无法再恢复。
在使用耳机时应注意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声音不超过60分贝。
标签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