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夏海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栗占国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Scavenger受体A(SR-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新型诊断标志分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据了解,我国约有500万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这种高致残性疾病,全球患者达3000万人以上。有数据显示,约一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2年~3年后发生关节畸形和肢体残疾。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关键所在。目前,该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检测。然而,这些标志物的诊断敏感性有限,有大量患者在发病早期很难和其他关节炎区别,不少人患病后血中查不出诊断性生物标志物,造成临床诊疗困难,导致患者病情迁延甚至残疾。
栗占国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3262例)筛查和对比研究发现,SR-A在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与该病的临床特征相关,可作为新型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分子。SR-A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主要表达于髓系来源细胞,具有多向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还发现其存在可溶形式。该分子检测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早期患者和血清学阴性患者的诊断,可为该病的早诊早治提供支持。
此外,课题组证实了SR-A可促进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病,并能加速病情进展,加重关节炎疾病程度、滑膜炎症以及骨侵蚀程度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SR-A中和抗体以及SR-A抑制剂靶向抑制SR-A分子可减轻病情以及骨侵蚀和骨质破坏程度,为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据了解,我国约有500万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这种高致残性疾病,全球患者达3000万人以上。有数据显示,约一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2年~3年后发生关节畸形和肢体残疾。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关键所在。目前,该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检测。然而,这些标志物的诊断敏感性有限,有大量患者在发病早期很难和其他关节炎区别,不少人患病后血中查不出诊断性生物标志物,造成临床诊疗困难,导致患者病情迁延甚至残疾。
栗占国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3262例)筛查和对比研究发现,SR-A在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与该病的临床特征相关,可作为新型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分子。SR-A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主要表达于髓系来源细胞,具有多向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还发现其存在可溶形式。该分子检测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早期患者和血清学阴性患者的诊断,可为该病的早诊早治提供支持。
此外,课题组证实了SR-A可促进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病,并能加速病情进展,加重关节炎疾病程度、滑膜炎症以及骨侵蚀程度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SR-A中和抗体以及SR-A抑制剂靶向抑制SR-A分子可减轻病情以及骨侵蚀和骨质破坏程度,为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