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网济南讯(记者 石晓宇 通讯员 吕军 于莉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急诊科之一,最初仅有门诊、抢救室和留观室,几乎没有固定编制的医师。自1998年起,陈玉国教授勇挑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的重担,努力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大力完善科室建设,坚持人才发展战略,打造了一支拥有90余名医师和200余名护理人员的专业团队,带领急诊科实现了从多学科模式向急诊医学专业模式的转变,将急诊科建设成为拥有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手术室、胸痛中心、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等单元的大型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建立了完整的急诊急救体系。目前,科室成功申请“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教学科研基地。日前,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通知,公布了2017年度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名单,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名列前茅。
专科特色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技术 1999年,在张运院士指导下,组建了齐鲁急诊介入小组,陈玉国教授实施了山东省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2002年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胸痛中心,并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心脏急危重症救治团队。近20年以来,齐鲁医院急诊科介入团队对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应用逐渐娴熟,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十六字方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包括“院前移动胸痛工作站、急性胸痛门诊、胸痛中心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冠脉介入随访办公室、爱‘心’俱乐部”,涵盖院前、院内以及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院前急救无线传输,一键启动导管室,介入医师24小时待命,STEMI专职护士全程陪同,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真正实现生命的绿色通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坚持贯彻“早期诊断”原则,院前急救常规配备心电图机与快速免疫分析仪,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即时检验(POCT),实现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院前延迟,目前首次医疗接触至介入干预治疗时间(FMC-DT)已缩短至70分钟。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特色技术也是王牌技术,在此基础上,急诊科积极开展相关新技术,始终以改善冠脉血流为PCI治疗目标,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抢救危重病人,处理复杂病变,进行病变的精准评估,给予个体化治疗,提高PCI的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齐鲁医院急诊介入团队利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评价侧支循环血流,进一步评价介入治疗即刻和远期疗效。除了冠脉内药物注射外,还采取血栓抽吸的方式进行治疗,促进支架直接置入,预防远端栓塞、提高心肌再灌注效率。 作为传统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并用于指导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种种因素均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冠脉病变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积极开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提高了病变与易损斑块检出率,并在明确病变严重程度、确定斑块性质和范围、并发症的监测与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快速评估和早期诊断。通过联合床旁超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等)、POCT等新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结合,全面快速准确实时监测患者循环状态,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为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优化治疗过程。 针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积极采取各项生命支持手段,如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时起搏器植入、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等,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争取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对于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积极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的同时,齐鲁医院急诊科还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依据目标体温管理策略(TTM),通过血管内亚低温技术,控制核心温度达到预设水平,减少重要脏器的代谢与氧耗,进而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科教研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是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优秀急诊医学专科及各成人专业的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数百名,覆盖周边10余个省数十县市。科室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目前已经培养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80余人;并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派出中青年骨干进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近3年来主编或参编国家急诊医学等领域教材20余部;牵头或参编专业领域指南共识50余项。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新技术培训班50余期,累计培训12000余人次。 成立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搭建急危重症及急性胸痛临床研究平台。近3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厅各级项目30余项;开展60余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转化及应用基础研究;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自开展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术以来,精益求精,积极迎接挑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于危重患者进行治疗、监测、评估,并在抢救室独立开展此类技术,将抢救战线前移,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此同时,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在带动我国大急诊急救体系建设、胸痛中心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率先成立中国胸痛联盟、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抗栓学院、山东省胸痛中心联盟、山东省院前急救联盟、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联盟,大力推广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并不断优化救治流程。 未来三年 将建成为国际知名急诊中心 在未来三年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专科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将科室建设成为一个临床技术过硬,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国际知名急诊急救中心,并带动全国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健康中国2030”做出贡献。 相关链接:学科带头人陈玉国 陈玉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医学领军人才、杰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胸痛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主委、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国际会员、中国胸痛联盟主席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70余篇)。主持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部省级奖6次。 陈玉国教授开“胸痛中心”救治模式之先河;提出“流程优化,早期救治”理念以及急诊医学发展的“二纵二横”战略,组织开展全国急诊科“双千工程”,创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胸痛联盟等学术组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以及良好的社会反响,确立了急诊医学专科在行业内领先地位,必将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专科特色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技术 1999年,在张运院士指导下,组建了齐鲁急诊介入小组,陈玉国教授实施了山东省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2002年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胸痛中心,并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心脏急危重症救治团队。近20年以来,齐鲁医院急诊科介入团队对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应用逐渐娴熟,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十六字方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包括“院前移动胸痛工作站、急性胸痛门诊、胸痛中心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冠脉介入随访办公室、爱‘心’俱乐部”,涵盖院前、院内以及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院前急救无线传输,一键启动导管室,介入医师24小时待命,STEMI专职护士全程陪同,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真正实现生命的绿色通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坚持贯彻“早期诊断”原则,院前急救常规配备心电图机与快速免疫分析仪,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即时检验(POCT),实现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院前延迟,目前首次医疗接触至介入干预治疗时间(FMC-DT)已缩短至70分钟。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特色技术也是王牌技术,在此基础上,急诊科积极开展相关新技术,始终以改善冠脉血流为PCI治疗目标,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抢救危重病人,处理复杂病变,进行病变的精准评估,给予个体化治疗,提高PCI的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齐鲁医院急诊介入团队利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评价侧支循环血流,进一步评价介入治疗即刻和远期疗效。除了冠脉内药物注射外,还采取血栓抽吸的方式进行治疗,促进支架直接置入,预防远端栓塞、提高心肌再灌注效率。 作为传统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并用于指导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种种因素均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冠脉病变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积极开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提高了病变与易损斑块检出率,并在明确病变严重程度、确定斑块性质和范围、并发症的监测与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快速评估和早期诊断。通过联合床旁超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等)、POCT等新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结合,全面快速准确实时监测患者循环状态,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为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优化治疗过程。 针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积极采取各项生命支持手段,如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时起搏器植入、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等,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争取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对于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积极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的同时,齐鲁医院急诊科还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依据目标体温管理策略(TTM),通过血管内亚低温技术,控制核心温度达到预设水平,减少重要脏器的代谢与氧耗,进而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科教研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是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优秀急诊医学专科及各成人专业的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数百名,覆盖周边10余个省数十县市。科室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目前已经培养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80余人;并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派出中青年骨干进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近3年来主编或参编国家急诊医学等领域教材20余部;牵头或参编专业领域指南共识50余项。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新技术培训班50余期,累计培训12000余人次。 成立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搭建急危重症及急性胸痛临床研究平台。近3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厅各级项目30余项;开展60余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转化及应用基础研究;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自开展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术以来,精益求精,积极迎接挑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于危重患者进行治疗、监测、评估,并在抢救室独立开展此类技术,将抢救战线前移,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此同时,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在带动我国大急诊急救体系建设、胸痛中心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率先成立中国胸痛联盟、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抗栓学院、山东省胸痛中心联盟、山东省院前急救联盟、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联盟,大力推广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并不断优化救治流程。 未来三年 将建成为国际知名急诊中心 在未来三年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专科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将科室建设成为一个临床技术过硬,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国际知名急诊急救中心,并带动全国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健康中国2030”做出贡献。 相关链接:学科带头人陈玉国 陈玉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医学领军人才、杰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胸痛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主委、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国际会员、中国胸痛联盟主席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70余篇)。主持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部省级奖6次。 陈玉国教授开“胸痛中心”救治模式之先河;提出“流程优化,早期救治”理念以及急诊医学发展的“二纵二横”战略,组织开展全国急诊科“双千工程”,创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胸痛联盟等学术组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以及良好的社会反响,确立了急诊医学专科在行业内领先地位,必将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小编)
标签阅读: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