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氨基酸突变显著增强寨卡毒力

发布时间: 2020-07-15 00:14:25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日前,军事医学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在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了一个位于寨卡病毒p

(记者王丹 通讯员庄颖娜)日前,军事医学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在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了一个位于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关键位点,单个氨基酸突变即可显著增强寨卡病毒的神经毒力,从病毒层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小头畸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   寨卡病毒是一种古老的虫媒病毒,此前由于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自2007年起,寨卡病毒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岛国不断出现较大规模暴发流行。2015年进入美洲以后,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但寨卡病毒究竟如何从一个无人关注的普通病毒,演变为可导致小头畸形的致命病毒,科学界一直未给出合理解释。   2016年,寨卡病毒输入我国后,秦成峰团队立即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与中科院遗传所许执恒课题组合作,建立了寨卡病毒的胎鼠动物模型,证实了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的直接关联。在此基础上,他们在乳鼠上比较了不同来源寨卡病毒的神经毒力,发现2015年~2016年分离自委内瑞拉、萨摩亚和马提尼克的寨卡病毒株的神经毒力,均显著强于2010年柬埔寨分离株。随后,研究人员对全部寨卡病毒株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2010年柬埔寨分离株相比,当前寨卡病毒流行株发生了一系列氨基酸突变。进一步动物实验发现,携带S139N突变的寨卡病毒对乳鼠的致病力显著提高,而且在人神经前体细胞中,S139N突变病毒也表现出更强的感染能力,导致更为严重的细胞死亡。溯源分析发现,S139N突变最早出现于2013年5月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流行株,该突变稳定存在于几乎所有2013年以后太平洋诸岛和美洲分离株中,与寨卡疫情大暴发过程中大量新生儿小头急性病例的出现高度吻合。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寨卡病毒中S139N单氨基酸位点突变即可显著增强其对神经前体细胞的嗜性,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小头畸形。   该研究为今后寨卡病毒的病原监测和风险预测提供了重要靶标,对于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小编)

标签阅读: 氨基酸 突变 寨卡 毒力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