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国际化,中国的慢性疾病发展尤为迅速。近几十年来,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背负的压力已到达其能承受的极限。再加上慢性病的蔓延,改革不再适应实际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2017年,飞利浦发布了“未来健康指数”,从“全生命周期关护可及性”(特别强调了疾病预防环节)、“医疗系统整合性”以及“互联关护接受度”三个维度,研究当今世界健康医疗体系中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对中国人而言,有三个地方值得特别关注和深思的地方。 首先,“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在中国社会尤为突出。 其次,医疗系统的整合度很低,学科条块之间壁垒森严,无论是院内到院外、院内各科系还是各级医院之间,都是分离与割裂的,医生、患者和医疗系统之前缺乏必要的连接和沟通。 最后,在中国存在过度以“疾病为中心”的问题。 中国居民和医护人员都认识到疾病预防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62%中国民众认为医护人员应将时间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预防性保健服务中; 69%的医护人员认同此观点,并表示这对慢性病防控至关重要。 飞利浦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何国伟在近日举办的2017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指出,数字化和互联,恰好命中医疗健康行业的痛点--界限和壁垒,分散和割裂,将设备、人、数据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互联,从而使医疗健康行业的“整合”成为可能。 “以卒中这个在中国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例。数字化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构建卒中中心和卒中全生命周期关护方面,或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并不在于医疗技术。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静脉溶栓,病人血管堵了以后要第一时间经诊断后快速实施静脉溶栓注射。如果是大血管堵掉,就要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实施导管介入手术,把栓子取出,这些都是写入世界卒中疾病治疗指南的手段。而目前中国卒中疾病的整体溶栓率仅为2%-3%,时间延误的原因包括患者发病后缺乏认识造成院前延误、传统的急诊诊疗模式就诊流程繁琐造成院内厌恶以及涉及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跨学科合作沟通不畅” 缩短DTN时间,关键在于互联和整合,从整体上管理规划、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实现科室间协作,甚至融合。 在一个理想的卒中中心,不仅挂号首诊、血液检查、影像科检查、内科用药、血管内治疗、多学科会诊、外科手术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绿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还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后管理,真正形成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护闭环。人、设备、数据都被实时连接起来,为患者提供“无缝连接”的关护,从而抢得了时间、实现更精准的诊疗、更好的术后和康复管理。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卒中院内流程的优化,需要有好的流程规划管理和数字化互联技术的支持。后者的应用能更好地帮助医院管理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和结果,而大数据洞察,不仅能为医院不断优化流程提供依据,还能提高以循证为基础的脑卒中临床研究水平。 在“卒中中心”建设中,我们充分看到了互联、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整合”医疗系统方面的价值。我们的愿景是采集完整的卒中患者信息,将卒中防治全生命周期,从个人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诊断、手术、监护、院后等患者所有信息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急性卒中专病数据库”。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不仅对于流程改进、临床研究、精准诊疗和个性化护理具有极大的价值,还能从“人口健康管理”的角度对疾病预测、构建经济流行病模型等,为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卒中救治需要更多‘急救合伙人’。在卒中治疗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摒弃一些自我封闭式的理念。我们要像合伙人一样,毫无保留,信念一致地去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何国伟最后强调。
“卒中救治需要更多‘急救合伙人’。在卒中治疗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摒弃一些自我封闭式的理念。我们要像合伙人一样,毫无保留,信念一致地去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何国伟最后强调。
(文/小编)
标签阅读: 互联和整合为健康中国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