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秀超 在9月9日《健康报》社主办的“2017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基层论坛暨第二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学习班上,与会代表就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特别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的成绩与亮点、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信息化是发展内在需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是基层卫生信息化大发展元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一方面推动信息系统内部融合和优化,另一方面鼓励互联网技术在基层的创新应用。该司综合处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有20.9万名全科医生,距离2020年每万人有2名~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基层诊疗人次数近年来持续上升,目前已达到43.7亿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湖北省武汉市今年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武装家庭医生,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该市卫生计生委信息办主任兼武汉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杨国良在会上介绍,无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是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服务的过程,都取得了成效。 签约服务仍存困难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社区卫生处负责人认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很多优惠措施如长处方、医联体内的转诊等吸引一部分百姓签约,把患者留在基层,也倒逼配套激励机制破茧而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向东介绍,北京市丰富和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预约诊疗服务模式。目前,北京市三级医院的门诊量下降,社区的门诊量上升,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的作用已经展现。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姜永乐在会上说,杭州市依靠智能化的信息平台提升基层的工作效率,居民签约数量稳步提升,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比例从2014年的53%提高到2016年的71%。 河北省武安市为了弥补全科医生数量,创立了由健康促进服务队+市医院专家+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医生的“1+1+1”团队模式,确定一位团队负责人,以家庭为单位签约。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谭雅民介绍,签约工作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签约居民不再病急乱投医,增强了获得感。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社区卫生处负责人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刚起步,面临一些困难,但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要有战略眼光,合理设置目标,科学进行考核。 家医平台探索服务转型 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指导、《健康报》社出品的中国家医平台宣传片首发,《健康报》社副总编辑杨秋兰指出,《健康报》在做好基层卫生发展宣传报道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发展,其目的就是助力家庭医生签约,中国家医平台是《健康报》社探索从健康传播向健康服务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 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居民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中国家医平台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居民端,群众用手机可以定位找到身边的家庭医生团队,完成签约后可享受到包括咨询、预约、随访等服务。在医生端,系统可以再现学习、工作方面的计划管理和服务管理,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改善工作节奏。在管理端,签约数据实时更新,帮助管理层做好督导工作。 “通过管理后台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横向上可看到其他省市的签约情况,在纵向上既能知道上级领导的政策导向,也能掌握下级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时数据、工作动态,为我们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卫生计生局局长张明梅介绍了该区作为中国家医平台试点地区经验。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