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聚焦医改 » 正文

养老业态花样百出 可持续养老存隐忧

发布时间: 2020-04-16 02:05:58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国内养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如何对各类创新模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成为了政府部门遇到的新课题  中国正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

  国内养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如何对各类创新模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成为了政府部门遇到的新课题

  中国正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人“老何所依”问题愈显紧迫。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各地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上了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而随着地产、保险等社会资本争相进入养老行业,多种新型养老业态正在大量涌现。

  这些新型养老业态的发展态势如何?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养老业态将向何处去?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广东、湖南、湖北等地进行了基层调研,发现养老业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但一些新型业态偏重硬件建设、规模扩张和资本运作而忽视养老服务管理,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少隐忧。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引导和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须加紧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分担机制。

  新型业态层出不穷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新型养老业态主要包括产融结合模式、品牌输出模式、养老地产模式、全产业链模式等。这些模式体现出不同传统业态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产融结合模式。目前,多家保险公司都在进入养老产业,实现养老服务和保险产品之间的嫁接。比如,合众人寿在武汉投资兴建了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养老社区,一期工程启动区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张床位。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合众人寿提出“买合众保险,住养老社区”的全新养老保险产品形态,保险客户购买了合众养老产品,就可提前锁定年老后入住养老社区的权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退休生活。

  除了保险公司之外,有的养老机构向老人收取高额会员费或保证金后在金融市场上投资理财,或者直接将养老项目“包装”成理财产品,并向老人许诺高额回报。比如,位于山东青岛的新华锦国际颐养中心是一个高端养老项目,老人交纳133万元以上的保证金即可免交服务管理费,而养老机构将这些保证金拿到母公司的金融板块上进行运作,相关的收益用来支撑其养老服务的费用。

  品牌和服务输出模式。这是一种“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主要进行养老服务品牌的加盟连锁和指导运营,而较少做固定资产投资。以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向每个加盟机构收取50万元的前期指导运营费用和每年10万元的品牌使用费,由于投入较少、利润较高,这使得康乐年华成为当地生存境况较好的一家民办养老机构。

  养老地产模式。近年来,保利、万科、绿地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房企都在大举进军养老产业,在各大城市拿地拿项目,以此作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养老地产通常以高端项目作为切入口,在建设养老项目的同时配建并销售、出租房屋,租售价格一般比周边的商品房偏高。

  全产业链模式。采取这种商业模式的企业提出从机构养老到上门服务、从老年产品到人才培养的产业链全覆盖,这些机构在养老服务上也许是亏损经营,但会通过家政物业、老年旅游、管理咨询等综合业务来实现收益平衡。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新型养老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利于形成更加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多种新型业态的探索,一旦能够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可持续养老存三大隐忧

  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服务”,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社会资本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往往停留在硬件建设和概念炒作的层面,服务团队培育和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则明显滞后,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隐忧亟待引起重视。

  重硬件建设轻养老服务,存在不可持续风险。记者调研发现,不管是养老地产还是产融结合模式,大多将养老机构的硬件摆在首要位置,建有豪华的楼堂馆所、先进的设施设备,“高尚生活”、“国际典范”成为醒目的宣传语,而真正能够提供的服务却难觅踪迹。

  比如,湖南赤马湖养老山庄于2012年建成,记者前去采访时发现,养老山庄并没有老人入住,专门为老年人兴建的康复医疗中心虽然贴着医生照片,里面却空无一人。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项目能否长久,关键在看后续服务能支撑多久,是否有老人从健康到失能失智的“缓冲地带”,是否能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只有地产而没有养老设施配套,最初入住的健康老人一旦有了医疗、护理等养老需求,就没办法得到满足。

  重横向扩张轻精细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燕达国际健康城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张滨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圈地”扩张是为今后布局,或者拿养老项目作为和地方政府谈判的条件,以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真正的目的可能并不在“养老”。

  有专家担忧,这种追求数量而忽视服务管理的扩张,一旦风险管控不到位,就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事实上,养老是高风险行业,近年来养老机构就发生过多起老人走失、摔伤致死事故。湖南省浏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李建辉认为,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和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跟不上去,产生的问题和纠纷还可能增多。

  重资本运作轻资产运营,存在“泡沫化”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养老项目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高额会员费,有的是为了填补自身巨大的债务黑洞,有的甚至是变相集资,一旦出现集体退住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就会爆发。近年来公开报道显示,陕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发生多起涉嫌借养老之名非法集资的案例,不少中老年人的养老钱被骗一空。

  保利地产公司董事长宋广菊告诉记者,保利地产在进入养老产业时做过测算,如果收取高额会员费用于理财,每年资本运作的收益确实能够维持运营。之所以最终没有采取这种模式,是因为资本运作要依赖于产品服务经营,首先要把资产运营的事情做好,有了很好的资产现金流,才有资本现金流,否则就会“泡沫化”。

  亟待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时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

  而在现实中,国内养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如何对各类创新模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成为了政府部门遇到的新课题。

  业内专家提醒,目前我国国内的养老产业的法律依据还不完善,许多事项缺乏法律依据,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养老产业在现有模式下进行创新,对于新兴事物给予支持,促进行业进步和产业升级。

  首先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创新。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这使得很多社会资本面临“如何活下去”的困境,难以持续发展和创新。

  康乃馨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伟认为,政府需要引入和规范良性的竞争机制,打造优良的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让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充满期待地进入养老服务业,并成为竞争有序、有所担当的良心企业。

  其次,须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责任。除了民政、人社、卫生部门,新型养老业态还涉及住建、保险等部门,监管主体多元化而监管责任不明确,很容易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认为,目前部门分割,缺乏合力,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实行多重监管,将国家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体制做实。

  其三,应建立风险防控与分担机制。专家建议,一方面,对于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应该要求养老机构设立单一账户进行监管,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另一方面,对于养老机构容易存在的安全事故风险,要推动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开发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黄岩松认为,政府应该健全制度,引导养老机构防范风险,推动养老机构在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养老机构,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时,在管理上要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养老,养老行业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