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韩璐)8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实现了良好开局。 居民健康状况 进一步改善 201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10.2‰,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8.1‰下降到7.5‰,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0.1/10万下降到19.9/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6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95.7万例,比2015年略有下降,报告发病率为215.7/10万,死亡率为1.3/10万。全国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98.8万例,报告发病率为290.9/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 医疗服务利用 持续增长 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9.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4亿人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22728万人,比上年增加1674万人。居民平均就诊由2015年的5.6次增加到2016年的5.8次,年住院率由2015年的15.3%增加到2016年的16.5%。 2016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41.0万张,与上年比较增加39.5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5年5.11张增加到5.37张。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5.3%,其中公立医院91.0%,与上年比较上升0.6个百分点。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4日,与上年比较下降0.2个百分点。 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达620.4元,比上年提高89.7元,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医保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促使居民服务利用增速回升。 医疗费用 涨幅回落 数据显示,2016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45.5元,比2015年上涨5.0%,上涨幅度下降1.3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8604.7元,比2015年上涨4.1%,上涨幅度下降2.1个百分点。医院次均门诊药费(111.7元)占比45.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医院人均住院药费(2977.5元)占34.6%,比上年(36.8%)下降2.2个百分点,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6年,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3.9%,人均住院费用上涨2.0%,涨幅均比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200个,90.9%的试点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大医院药费的下降,带动了医疗费用整体涨幅的下降。 卫生资源配置 不断优化 据初步核算,201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46344.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3910.3亿元,社会卫生支出19096.7亿元,个人卫生支出13337.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3351.7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2%。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70.7%上升到2016年的71.2%,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29.3%下降至2016年的28.8%。 2016年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17.3万人,比上年增加47.9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31人、注册护士2.54人,分别比去年增加0.09人和0.17人。医护比由2015年的1∶1.07提高到2016年的1∶1.10。本科及以上占32.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16年,非公医疗机构新增1025家,公立医疗机构减少1159家。公立医院床位占78.3%,民营医院床位占21.7%。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7.2%,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12.8%。公立医院入院人数占医院总数的84.2%,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15.8%,民营医院床位增速(19.3%)快于公立医院(3.7%)。 全面两孩政策效应 逐步显现 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人以上,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87.4%。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141亿元,比上年增加28.4亿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受益1065.9万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受益100.5万人,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达3.4万户。 统计结果显示,全面两孩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2016年,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比重超过45%,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符合预判,出生人口数量平稳增加,政策实施满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