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袁蕙芸)慢性肝病肝内炎症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办法控制?最近,肝脏领域权威杂志《Hepatology》(肝脏病学)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团队关于肝内新型免疫调控细胞——髓系抑制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外周血和肝内均出现髓系抑制细胞的明显积聚。如果能有效地扩增体内免疫调控细胞,就可能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慢性肝病肝内炎症的发生原因,一般认为,肝脏受到致病因素攻击时,体内的免疫细胞会集中到受损部位开展清除行动,而反应过于激烈,可能会发生局部炎症和组织受损。 据马雄介绍,他们的研究纳入了148名慢性肝病患者,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55名,并与4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髓系抑制细胞的数量、表型和功能特性。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外周血和肝内均出现髓系抑制细胞的明显积聚。原来,肝脏内细胞如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在受到损伤时会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炎性因子(CCN1),而后者可招募并且扩增骨髓里的髓系抑制细胞,到肝脏炎症部位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因此,这种免疫细胞是维持慢性肝病患者肝内免疫稳态的重要负性调控细胞,并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如果能有效地扩增体内免疫调控细胞,就可能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关论文阐述了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之间存在活跃的免疫对话,进一步拓展了慢性肝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张海燕和连敏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雄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 下一步,马雄教授团队还将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诊治和免疫学发病机制开展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调控机制、肠—肝免疫对话方面,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和处理手段。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