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金伟 阎红 特约记者 邹欣芮 近日,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成立辽宁省首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医联体。我国精神障碍防治体系薄弱,资源相对匮乏,通过资源整合成立医联体,是将精卫服务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有益尝试。该医联体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探索? 精神专科抱团取暖 “精神卫生专业在医疗行业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我们再不抱团,就会更加边缘和薄弱。”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陈耀坦言。统计显示,沈阳地区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近10万人,但现实是,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导致精神疾病患者救治难,一些患者入不了院、出不了院。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精神卫生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但是精神卫生受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发展落后于综合医院。 沈阳市铁西区精神卫生中心进入医联体后,让该中心院长李卓先感受最深的是心里有了底。“一些不能确诊的患者马上可以转诊,让患者省去了重新预约、挂号程序。”李卓先说。 沈阳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李斌介绍,医联体由省、市、区3个层次医院组成。顶层为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中间层为沈阳市安宁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基层为沈阳市辽中区精神病医院、沈阳市铁西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平县精神病防治院。李斌说,经过整合,精神专科医联体编制床位达到2772张,开放床位3700张,副高级以上职称医生达97人。在此基础上,医联体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还将有计划地吸收新的成员单位,逐步扩大核心医院的服务半径。 双向培训让基层技术更扎实 今年年初,康平县有一例酒精中毒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基层诊疗能力不足,没有明确诊断。康平县精神病防治院通过医联体通路将该患者送到了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在第一时间进行会诊,商讨并制订了治疗方案,这一切都在48小时内完成。陈耀告诉记者,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都有明确的职责与功能。核心医院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科医疗技术,以提供住院服务、急诊服务和转会诊服务为主。 在转诊疑难病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基层诊治能力也十分重要。作为支援培训专家队队长的刘长辉,每一周到两周就要给基层医生培训一次。“假如对疾病的认识是10分的话,基层医生也许掌握了6分,我们希望能提高到8分。”刘长辉说,上半年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向医联体成员机构派出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家有47名,并且在偏远的辽中区精神病医院和康平县精神病防治院都有常驻专家。 一方面下派专家支援,另一方面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开展了学分认证培训。与以往不同,培训没有走“高大上”的路线,而是更接地气,由基层精神科医护人员申报需要进修的内容,经过汇总分析后,安排了诊疗护理知识、风险防范、全病程康复、家属健康教育4个模块的培训内容。为了培训不与工作时间冲突,4个培训模块每季度循环,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医护人员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除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也在培训范围内。临床实践采取“3—1—1”的模式,即3天查房跟教,1天康复指导,1天辅助科室实践,每天8个学时。“通过学习,让基层医生了解对患者的诊疗不仅是吃药这么简单。”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栾燕介绍,问诊、床前护理、健康教育等都是查房教学的内容。 “目前我们的办法比较笨,先让‘腿’伸下去。”陈耀说,但是,长期派专家到基层不是长久之计,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补齐短板抓大不放小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同时也是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该中心副主任梁光明和其他业务人员一共14人,负责全市的精神卫生防控工作。 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够住院指征,但在家里病情不稳定,家属没有能力监护患者,如果放任不管病情很容易加重。医联体成立后,梁光明和其他业务人员有了新任务:充当点对点牵手项目的联络员,从市内13个辖区选出300个病情较重、地区偏远的患者与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10个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家签约。专家每个月抽出2天~4天,分别到康平、新民、辽中等区县,与当地医联体成员单位的精神科医生一起为辖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送去诊疗服务。这项活动受到了患者及基层医护人员的欢迎,计划到今年年底前完成1200人次的点对点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防专干是最接近社区里的患者,每个月要把随访信息录入到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信息数据系统,但精防专干往往是其他医生兼职承担,对精神卫生工作不专业、也不规范。今年1月,沈阳精神卫生中心为精防专干提供进修机会,对康复指导、用药、随访等方面提供指导。经过培训,精防专干的随访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过去,精防专干对于自己叙述不清、拿不准的信息就会录入‘不详’。”梁光明说,而今“不详”的数据越来越少,转变为“存在幻听”“存在行为冲动”等精神卫生专业术语。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