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宝医疗网11月6日讯 2019年9月24日,对医药人是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惊心动魄,哀鸿遍野,入围的和没入围的都难言成功。这一天对中国的医疗改革一定是值得铭记的,只不过铭记的方式有些惨烈。再过数年,回头再看,9月24日只不过是这一贯序动作中的第二步而已,走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圈外的老百姓如果仅考虑用药的成本无疑是拍手称快,也许还在计算着每年省下来的养老金可以到哪个心心念念的地方走一程。这些是事实,但对零售药店的影响将会如何?零售药店需要哪些应对的策略? 负面影响正在袭来 勿容置疑,第二批带量采购和第一批对药店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这是站在对销售额和毛利水平的基础上而言,近期也有人说带量采购对零售药房的积极因素大于负面因素,笔者是高度不认可的。 首先,第一批带量采购对药店的影响已有数据证明——2019年上半年,全国零售药店销售首次低于GDP的增幅,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这还是在第一批带量采购的品种数还不是很多的前提下,这一次品种更多,降幅更大,对零售药店的负效应一定会比以前更突出。 其次,国家卫健委推行分级诊疗、国家基层医疗机构持续的软硬件改进,让更多的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获得感更强,药店(含医保定点药店)原来所倡导的便捷优势不复存在,加上全国部分省市的定点药店相对于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更高,这些都会导致新患者和慢病患者与药店的密切程度降低,导致药店的销售和利润规模更为困难。 再者,对用药人来讲,价是换不来量的,没有人会因为药品价格下降而加量服用,就算顾客还是原来的顾客,数量维持不变,价格的大幅下降一定会使销售和毛利额大幅下降,药店在这个政策下一定是困境。 因应的可能策略 客流、金额的下降,这就是药店马上面对的问题,两者的协同效应会使零售药店的经营压力陡增,在此大背景下,估计零售药店会有如下改变: 1.新开药店会更加谨慎,甚至有部分药店会退出历史舞台。近两年,药店已进入缓慢发展期,有些地方特别是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药店基本处于停滞期。当下,则更加谨慎和不乐观。 2.小的连锁更有向品牌大连锁集中的倾向。当然,大连锁与小连锁讨价还价的底气更足。品牌连锁在竞争中形成的品类、价格、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优势,相对小的连锁药房更有竞争力,一些小连锁的日子将不如从前,有些还有经营困难的压力,找个好婆家嫁出去才够理性,价钱嘛与前两年不可同日而语。 应对策略,无非是规避影响,寻找新的出路而已。 1.走出卖药的思维,将药店打造成卖药、提供健康的场所。这样的尝试业界其实一直在做,而现在更需要医药零售人丢弃幻想,脚踏实地,把药房作为对顾客开展大健康服务的场所和环境。服务要接地气,服务需持之以恒。 2.积极与卫生管理机构合作,承接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服务。这一点,全国在某些城市和区域有试点,这对于医疗机构和卫健委系统来说都是为其解决困难的好事儿。在协助做好服务的同时,药店要做好相关需求和服务的周边,争取在未来的药房药事服务上争取到潜在利益。 3.有条件的药房,特别是靠近医疗机构的药房和有医疗资源的药房,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发展一些DTP业务。 零售人很难,但零售人有时却很燥,新的政策新的形势,浇一盆冷水清醒清醒,对未来的零售市场不见得是坏事,这话讲出来一定招骂,但比捧杀好。 零售的未来一定好,但属于理想的坚持者!
(文/小编)
标签阅读: 零售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