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龙杰
自从通过公开竞聘成为纳林卫生院院长后,史永明大半年来就一头扎进工作中,一方面加强自身学习、考取各种资质,另一方面在提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方面不断开动脑筋。
纳林卫生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辖区人口8000多,分布于周边的7个行政村内,距离卫生院最远的40多公里。在医改之前,作为基层医生,史永明有时候一天也见不到几个患者。
“以前,卫生院的条件普遍较差,比如冬天没有暖气,连最基本的输液都开展不了;缺乏诊断设备,好多疾病不能确诊,患者自然也不会来。”史永明说,随着医改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稀缺、可及性差,成为当地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近60年没变过样的纳林卫生院从内到外大换血,无论是诊疗环境还是医疗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首先是政府投入增加。2016年,纳林卫生院进行全面翻新,老旧的房舍按照统一标准装修一新,并配置了彩超、心电图、X线、血尿常规等基础诊疗设备。其次,健全卫生院发展的体制机制,将纳林卫生院交由准格尔旗人民医院直管,旗级医院派驻医护人员长期坐诊基层卫生院,帮助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随着基本公卫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开展,当地7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被纳入规范化管理。
“这些举措等于是将旗级医院开到了乡镇一级,优质医疗资源离居民更近了。”史永明说,2016年纳林卫生院的门诊量为11183人次,日均门诊量达到30人次。
卫生院业务不断起色、医生越来越忙碌,当地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在半农半牧地区,当地上了年纪的居民普遍患有腰腿疼痛等疾病,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医生能做什么?”史永明说,瞄准当地居民需求,他不断给自己加压,考上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主攻中西医结合专业,并在卫生院新建针灸理疗科,“近半年运行,缓解了很多患者的痛苦,还收到了两面锦旗。”
在史永明的规划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将是卫生院今后的主旋律,为了做好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他打算将当地卫生计生局提供的小面包车改装为巡回医疗车,定期下乡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提供出诊服务。
在全国层面,随着医改推进,老百姓对基本医疗服务这一公共产品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利。
这种变化,首先得益于医疗资源总量的提升。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历年发布的统计公报,在医改启动的200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含村卫生室)91.7万家,全国卫生人员总数784.4万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3.31张;在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98万家,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11张。
其次,基层网底建设不断健全。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420多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500多家县级医院、1.8万家乡镇卫生院、10余万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100亿元,重点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累计培养18.9万名全科医生。
再次,老百姓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获得感提升。《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当年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为70.03%,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为29.97%,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