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用大数据支撑大国健康

发布时间: 2020-07-20 13:40:35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发布仪式  中科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致辞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演讲  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演讲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发布仪式

  中科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致辞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演讲

  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演讲

  《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致辞

  □本报记者 王潇雨 李琳

  5月26日上午,全球首个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在上海正式发布。这份科学、客观、全面反映国人核心健康的指数体系一经发布,当即引起巨大反响。该指数发布的官方微信被各地卫生计生委、专业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热情转发,阅读量近千万。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自媒体全网互动,掀起了新医改以来全社会共同关注心血管健康的高潮。

  据悉,这份全球首个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共纳入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疾病救治情况及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5大维度共52项指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直观展现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能力,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勾勒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版图。

  这份影响空前、寓意深远的指数体系是怎么立项的?哪些专家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创立的?数据从哪里来?是否权威可靠?指数体系的构成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的依据是什么?这份指标体系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指数的意义......指数发布后,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媒体及公众的强烈好奇。

  这份指数体系由我国40多位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政策研究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创立而成。作为四家联合发布单位之一,《健康报》社全程参与了该指数体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经历。指数发布会现场,记者密集采访了参与发布的葛均波、霍勇、孔灵芝、王拥军、王临虹、周脉耕、赵冬、刘静、张岩等专家,这批中国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用大数据支撑大国健康的梦想和愿望却是共同的。在中国朝着两个百年梦想进军的道路上,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道路上,这份责任与使命必将伴随这份指数体系发挥出历史性的作用。

  为第一“杀手”打造防控“抓手”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全国心血管病患者逼近3亿。如果能够绘制出全国的心血管健康地图,看看哪里更健康,为什么?哪里不理想,如何改进提高?那将帮了大忙,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这件大好事,随着《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在上海的全球发布,把梦想兑换成了现实。

  “我们用GDP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用PM2.5衡量空气质量。事实上,健康也需要有评价指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教授说,过去30年,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节节攀升,有必要在这个重要领域内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评估各个区域的心血管健康问题,在比较差异的同时,推动政府、社会、公众、企业等全社会关注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防控,督促人人肩负起健康中国的职责。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回想起这份指数体系的制订过程颇为感慨。“一直以来,我们呼吁要实现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拐点早日到来,口号提出来很简单,但找不到落实的抓手。如果有个排行榜,多维度立体分析,各地优、劣势一目了然,政府有了改善的依据,公众、媒体、医学会,乃至全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都有了努力方向。”葛均波说。

  于是,为了这个“抓手”,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建立专家团队,开始向着这个目标夜以继日地努力奋斗。“目前为止,这个数据是我国首创的国家层面的权威数据,其他国家尚没有在全国层面上做出这么一个指数。”葛均波说。

  专家组核心成员、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刘静教授告诉记者,由于是全球首创,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仍然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研究院、美国心脏协会等发布的有关慢病、心血管病监测和防控的建议或规化中获取了很多有关心血管病负担评价、监测、危险因素防控、疾病救治等不同方面的指标。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并收集跨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了补充。然后进行两轮德尔菲法的调查,对所有的指标评价结果进行趋同和筛选。

  “健康中国”建设提出,慢病早死概率要下降30%,期望寿命要提高3岁;全球慢病防控的目标提出,到2025年,慢病早死概率要下降25%。实现这些目标要加强群体预防,正向引导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与落实。《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工作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表示,根据这份指数体系,各个省可以从得分最低的维度开展工作,至少是短期内在这些方面应该加强工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促成心血管病拐点的早日实现。

  从宏观层面看,这份指数体系能使政府加强对整个疾病预防体系的投入和建设,切实开展危险因素的干预,如行为改变、环境治理、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管理。加强防控后,患者,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为“健康入万策”探索样本

  “健康入万策”,这是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专家认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率先响应,为“健康入万策”探索了一个可以广泛推行的样本。

  “不要过度关注排名”是专家组成员都提到的关键词。“不用太多纠结现在排第几位,应该更关注各个维度的指标得分,把注意力放在失分点上,分析当地哪些问题比较突出,找到未来工作的发力点。”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指出,综合排名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优选最容易发力、最容易进步的领域,采取综合策略,逐步达到整体的理想水平。“这一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框架,可以帮助各地分析决策,明确自身长项和短板,提高决策效率。”孔灵芝说。

  孔灵芝把该指数体系比作一场全社会动员:“五个维度52个指标有政策和能力建设,有医疗救治,也有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危险因素水平,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对整个慢病防控可以起到促进、推动作用。慢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共同的,以心血管病防治为切入点,从政策设计、能力提高、百姓行为改善等多维度发力,对其他的慢病也会带来积极效应。”

  “各省根据指数体系的数据,分析自身优势,同时查漏补缺,相当于找到自己的基线。各地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在现有水平上,各地要和自己比赛,每年能有提高,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在《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看来,今年的指数发布只是一个开始,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的监测系统,保障数据更新,每年定期发布,形成动态机制,纵向持续记录各地情况,从变化率中更能说明各地工作的努力和进步。

  周冰同时建议,加强指数体系与经济发展、卫生投入等其他指标体系相结合,为整个慢病防控提供支撑体系,因地制宜制订出更多高效的公共政策,真正实现“健康入万策”。

  霍勇介绍,《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在创建的时候,特别设计了一个“虚拟模式”。“如果某个指标改善之后,能得到对全省总体情况产生的可能影响。这对各地政府很有意义,各级政府能明确看出,某项指标改进到什么程度,整体指标能够合格。让政府、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未来指数还会逐渐按市级单位来发布,更精确的同时也给基层地区更多可行性发展建议。”霍勇说。

  “南高北低” 整体形势严峻

  周脉耕对排名做了详细的解读:指标以百分计,分值越高情况越好。我国最高分是75.4,最低分是30.2,平均分为49.4。以秦岭淮河作为界限划分南北,南方情况好于北方。危险因素暴露、疾病救治、政策指导方面南方得分高,北方在防控情况方面有优势;从东中西来看,东部得分最高,中部和西部持平;从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7个行政区域来看,得分最高的是华东,最低的是东北。另外,总分排名前5名的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后5名的省份是西藏、贵州、黑龙江、陕西、云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岩介绍,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最大特点是整合5个维度指数,最终各省份可获得一个反映整体情况的综合排名。“同时每个项目也有具体的排名。通过每项指标的省间比较、前后比较,以及52项指标的省内排名比较等,能明确看出哪项指标存在明显不足,便于各省份进行针对性的整改,这会对当地医疗体系有所指导。”张岩介绍,“以心血管的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为例,在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中,全国整体趋势为北方高、南方低。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与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外,同时也反映出当地公民健康意识相对较弱,从而提示出改进方向。”

  “但总体而言,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形式是严峻的。”霍勇介绍,以多项指数排名首位的上海来说,其指标分数也仅及格而已,远未达到优秀。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好。霍勇介绍,沿海地区负担较轻,疾病防控的相对能力较强,在指数中表现较好,而西部地区(尤其东北、西北)指标相对较差。从各省分布中,不仅反应出地域、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公众认识不足、知晓率低、筛查不够的相关性。

  “另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与心血管基本一致,但同时其自身具有明确特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拥军介绍,脑卒中各省的发病与流行趋势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地理纬度上。“中国脑血管病发病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从数据来看,纬度占主要因素,比如高纬度地区昼夜温差大、四季温差大。气温的变化,对血压的波动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高寒地区,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会更多。”王拥军说。

  “钱”并不万能 用好后发优势

  “经济影响可以说贯穿所有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就没有提高的可能。”周脉耕坦言,排在前几位的,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好的省份。经济增长会降低疾病负担,同时防控也会做得更好,政策、救治都会提高。唯一不同的是对危险因素的暴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常面临居民整体身体活动减少,动物性食品摄入增多,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

  周脉耕指出:“欠发达地区也并非没有任何优势。环境好,做好预防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取得更好效果。比如开展健康宣教,提倡绿色饮食,推广健步走等活动,做好控烟,限制酒精和盐的摄入,改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减少老百姓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几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的整体救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变成良性循环,避免发达地区所走的弯路。但现在的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发展中地区慢病增长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

  “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和地区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绝对。实际上,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仅是一个标识,关注其背后代表的整体疾病的防控能力是关键。”刘静说,“北京和上海,整体危险因素防控和心血管病救治都做得比较好。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检测率和知晓率都很高,一级预防到二级预防都做得比较好。浙江排名也比较靠前,整体疾病流行情况比较低。但三个地区得分最低的维度都是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提示这些地区应加强心血管病的零级预防,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这样才能从上游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暴露,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病的负担。”刘静分析,心血管病的防治会受到公共政策、社会经济、百姓认识,传统、文化、地域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一定是综合各方面都发力,才可以产生更好的效应。拆分不同领域的指标,在不同的维度中具体分析某一个领域的相对弱点,是《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建立过程当中总体思想的创新性。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建立《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指数具有很强的公共卫生意义。未来可以向其他病种拓展,如肿瘤、糖尿病、精神卫生等。”周脉耕介绍,在5个维度的52项指数中,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占整个指数的36%。

  “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重点要放在预防上,指数已给出了明确建议,危险因素的控制是重点导向。只有控制好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的口号才不是空谈。”霍勇举例说,从指数中能看出,西藏自治区早死率高、高血压发病率高,主要是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不够。通过指数要让政府及公众对高血压筛查、公众健康教育引起重视,积极推动各项工作,降低西藏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早死率,提高高血压防控的知晓率。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正向引导作用,在于把心血管病防治战线进一步前移,对整个慢病防治都起到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孔灵芝强调:“不仅仅局限在心血管病防治的范畴,应该会对全国的慢病防控产生影响。既有示范作用,也有带动、促进作用。”

  孔灵芝说,心血管病、癌症、慢阻肺和糖尿病四种慢病占我国总死亡构成的80%,这四种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过度饮酒等。如果加强了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其他疾病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进‘三高’共管,即血压、血糖、血脂的共同管理,如果把这些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好,不仅是事半功倍,而是几倍的效果。”

  孔灵芝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联大慢性病高级别会议前夕,全球100多位顶级专家提出的应对慢性病的5个优先行动,第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程度,第二个就是预防。另外,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推出以心血管病防治为主的HEARTS项目,H就是生活方式,R就是基于心血管病总体风险的管理。

  “健康教育要以行为改变为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明确的策略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要让更多的人知晓自己危险因素的情况,如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技能,只有积极行动才能转变为健康的效果。”孔灵芝说。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