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志勇)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麦考酚类药品进行安全性评估认为,尽管在我国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量较少,但此类药品的生殖毒性风险在国际上已经得到确认。
专家介绍,麦考酚类药品为免疫抑制剂,预防接受同种异体肾脏或肝脏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指出,麦考酚类药品的生殖毒性风险已持续引起各国监管部门的关注。近期,欧洲药品管理局在一项对吗替麦考酚酯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暴露于吗替麦考酚酯的妇女中,45%~49%的妊娠发生了自发性流产;在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的报告发生率为12%~33%。母体妊娠期间暴露于吗替麦考酚酯的胎儿中,报告畸形发生率为23%~27%;在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移植患者中出生畸形发生率为4%~5%。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监测情况显示,2004年1月1日~2016年3月31日,共收到2000余例含麦考酚类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血液系统等。可能与生殖毒性风险相关的个例报告有3个,其中2名为女性,不良反应均表现为自然流产;1名为男性,表现为精液异常。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及中文文献资料均提示,麦考酚类药品除了说明书推荐适应证外,尚有近15%的报告用药原因为心脏移植、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麦考酚类药品在临床存在超适应证使用的情况,会增加生殖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