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宋琼芳
近日,由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承办的首届浦江国际普外科论坛(微创篇)在沪举行。本次论坛主席、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委员、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柯重伟教授表示,微创外科有3个“不平衡”需要打破,即临床治疗与研究不平衡、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
治疗与研究
没踩在一个点上
“微创外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柯重伟说,“首先是临床治疗与研究的不平衡,治疗水平不断上升,但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没有跟上脚步。比如,腹腔镜胃癌手术最主要的循证医学依据仍集中在早期远端胃癌方面;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早已得到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推荐,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一直悬而未决。”
柯重伟表示,对于消化道肿瘤规范化治疗中存在的争议应当进行专家探讨。“譬如,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等。如今,一些高难度腹腔镜胃癌手术,比如残胃癌根治术等逐渐发展;腹腔镜保功能胃癌手术,如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保功能淋巴结清扫胃癌手术等也相继出现。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推陈出新,如食管空肠的双通道吻合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可说是‘五花八门’,那么,有没有通过对患者的长期随访来证实其价值所在?有没有通过大样本的数据调查来反映哪些技术切实可行,哪些技术还有局限需要改进?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强交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以及远期随访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与共享等,推动新的指南修订与共识出台。”
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
速度不一
在柯重伟看来,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速度也不一致:一方面是微创技术处于高位平台运作,3D腹腔镜、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及NOTES等微创技术不断涌现;但另一方面,微创外科的理念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从概念上看,微创外科要比‘腔镜’‘内镜’‘小切口’‘小径路’外科更为广泛,它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器械实施外科手术,可以说,微创外科是一项技术,但更是一种理念,就是要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最佳的诊疗效应。”柯重伟说,“技术进步通常伴随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这方面,很多医院都不吝于加大投入,但往往在过分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忽略学科发展方向与目标。”
柯重伟认为,微创外科发展已走向“专科化”:各个学科都发展微创技术,不仅普外科、妇产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还包括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胰腺外科等。“亚专科分组、走专科发展道路,这是学科精准化、功能化的要求。但同时,多学科协作、整合医学也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如今已经认识到有很多问题通过专科是解决不了的,这是对专业划分太细后存在问题的补救措施。如何协调专科精准化发展和多学科优势整合,才是微创外科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非一味追求技术突破创新。我们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规范化、更好的诊疗手段和模式。”柯重伟说。
区域发展
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柯重伟认为,微创外科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南方普及率高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就腹腔镜胃肠手术而言,我国各地区的手术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以及培训都不均衡,即便同一个地区,微创技术发展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胃部手术因为解剖层次较多、相对复杂,而且胃癌根治术难度系数较高、学习时间长,一定是在腹腔镜手术普及度较高的科室和医生间逐渐开展起来的。”他说,“但上海闵行区综合医院的微创外科医生相对紧缺,新技术也缺少交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柯重伟表示,区域医疗水平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医院的学科发展也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可以针对不同医院的发展水平,通过人才培养、理念传播、技术推广和普及等,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学习,尽可能开展更多常规性的微创外科手术,例如胃肠道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等,同时开展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为更多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