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是医学研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临床研究? 我在查房时问医生:“什么是你的临床直接经验?”他们回答:“就是摸爬滚打,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单有这个经验就够吗?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如此珍视的所谓来自临床的直接经验是宝贵的,是作为医生的基本要素,但必须要知道,它还是粗浅和模糊的,是还没有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经验。 我们有没有别的直接经验?我问到临床医生的时候他们无言了,说这个好像就是我们的直接经验。实际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直接经验,就是来自研究,尤其是来自针对临床问题提出的临床研究。这个临床研究是在科学上发现提出问题,而且是过去医疗实践中的不足,然后提出和凝练问题,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改善今后的诊疗事件,这就是临床研究。 这样高层次的临床直接经验可以改善医学界临床实践,因此,这是我们应无比珍视的。只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医生,才能站到医学的巅峰上,才能引领医学的发展,成为医学的促动者。 行医中每个病例都是研究过程,村医也不例外 现在有种说法,就是说医生不能搞科研和教学,搞科研和教学会影响临床工作,都去搞科研了病人谁看呢?这是很糊涂的话。对科室来讲,你要不做科研和教学的话,医疗也不会有先进的水平。研究工作追求的目标是能够改善临床实践,临床实践的明天比今天要好。只有通过研究工作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想想看,行医中是不是每个病例都是研究的过程呢? 所以,临床和研究根本是高度统一、天然一体的,每个病例身上都蕴含着科学奥秘,隐藏着医学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没有研究就无法造就好医生。即使是村医,他也需要研究,这样他的经验积累层次才更高一些。因此,不仅仅是说大医院的医生,就是普通的村医都应该做研究。 如果你真正想把研究做好,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以科学载体的形式发表出来,才能改变医学界的整体观念、思想和作为。这就是要写成论文。论文是知识分子应该掌握的必然能力,以论文表述揭示规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仅有3%的临床研究,可还有人喊不该做研究 中国人口多、病例多,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相对来说,一些组织研究成本比较低。美国的一年住院人数是3600多万,多少年都是这样。中国由于医保的普及,一年的住院人数是1.89亿。而美国的平均住院日是4.5天,中国的平均住院是10天多。我国住院时间是美国的2倍多,住院人数又多了这么多,加在一起中国比美国多了十几倍可供临床研究院内观察的资源,这个资源我们利用了吗? 我们并没有利用好,但是还有医生在喊着医生不该做研究——“我们临床够忙的了,做研究会耽误临床的。”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中国只有不到3%的临床研究。 临床专家们有多少能够谈出转化医学的准确含义?各家医院在建转化医学中心,盖了那么多房子,转化医学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行为模式。大的医学模式转型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型,而研究上的转型是一种研究模式的转型,是多学科、立体的,相互交融、共通的,各自在各自频道上唱着各自的歌而组成雄浑的交响乐,直至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学研究、器械开发、卫生政策、社会行为为一体,这叫转化医学研究。 临床研究本身不发达已经成为国家实行转化医学模式的制约因素,而且在知识产权上观念非常淡薄,甚至有时候是无知,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甚至将研究和临床隔离开、对立起来,未将临床研究视为医生研究工作的主业,未认识到临床研究对诊疗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观念是落后的,能力是欠缺的。 中国临床研究须进入加速期,指南中应有中国数据 最基本的病例记好了没有?病例的真实性一点都不能含糊,这是临床的基本点,但目前在医学界还不善于提出临床研究问题,反而经验主义盛行。我们应当追求临床研究和诊疗实践。目前国际指南中鲜有中国的证据,我们基本是用研究高加索人制订的指南指导我们的实践。人和人之间尚且不一样,更何况人种之间呢? 要做一名好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懂得掌握临床研究。针对临床实际问题,探求创新路径,揭示疾病规律,新技术新方法由此产生,成为规范指南的依据,直接提升诊疗水平,改善临床实践。 目前中国的临床研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现在必须进入加速期,要迅速转折、提高。中国在世界医学临床领域要有一席之地,指南里面不能没有13亿人的数据,不能全用外国的指南数据指导我们的临床。一旦中国的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体系建立起来,会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医疗乃至整体卫生水平。这就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应该做的。(本报记者方 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