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张尼)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9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正式公布,“十三五”时期中国医改的路线图出炉。到2020年,中国医改进程有哪些阶段性目标?普通民众将从中获得什么便利与实惠? 人均预期寿命再延长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 截至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这一数字比2010年提高了1.51岁。而在此次公布的《规划》中,对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又提出了新目标。 《规划》明确到2020年,经过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 此外《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左右。 基层就诊更方便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并设定了“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 这其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被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规划》明确,要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 到2020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看病收费更合理 ——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取消药品加成 针对民众最关心的“看病贵”问题,《规划》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规划》明确,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对公立医院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等情况实施跟踪监测。到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到2020年,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 另外,要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从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方面,《规划》提出要推动医药分开,采取综合措施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耗材间的利益链。 医保报销更便捷 ——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另外要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强参保地与就医地协作,方便群众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规划》明确,建立健全异地转诊的政策措施,推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衔接协调。 依照《规划》,到2017年,要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2020年,要建立医保基金调剂平衡机制,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低价药、救命药不再难找 ——扶持低价药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此次出台的《规划》还特别提出,要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具体举措体现在:扶持低价药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保持药价基本稳定;建立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加快推进紧缺药品生产;支持建设小品种药物集中生产基地,继续开展用量小、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的定点生产试点。 另外,《规划》明确要完善儿童用药、卫生应急药品保障机制。对原料药市场供应不足的药品加强市场监测,鼓励提高生产能力。 全科医生数量更充足 ——2020年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也是《规划》的任务之一。这其中,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培养被列为重要内容。 《规划》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这也意味着,全科医生短缺有望得到一定缓解。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