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 嘉□
开篇语
10月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十大科技成就”在京揭晓。这些融入祖国和人民健康血脉中的辉煌医学科技成就,是医科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光辉发展历程,也是医科院人勇担国家使命和责任,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最佳见证。本报特辟专栏对“十大科技成就”作重点介绍。
1.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让脊灰与中国儿童绝缘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这是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又一伟大业绩。由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及免疫规划策略的实施,自1994年10月以来,全国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报告,曾被医学界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的小儿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消灭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最有力的武器。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使用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口服Sabin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主要用于预防由1型、2型、3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世界公认的预防脊灰最有效、最经济的疫苗之一,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使用历史。作为我国最大的脊灰疫苗生产和研究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1959年成立之日起就以生产研发脊灰疫苗为使命,成就斐然:1963年成功研制出小儿麻痹糖丸剂型,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大规模推广使用又研制出第一个OPV糖丸新剂型;随着WHO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的推行,生物所又先后研制出液体型口服OPV、人二倍体细胞制备的OPV、1+3型OPV等全系列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为我国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经近30年的不懈努力,生物所自主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sIPV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在IPV生产领域的空白,更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IPV生产技术的垄断,也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产生积极影响。WHO致函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将我国生产的sIPV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中。
2015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在昆明市高新区生物所疫苗产业基地生产出首批sIPV,实现中国孩子接种中国创新疫苗的目标。sIPV的上市和使用,将使我国继续依靠中国创新技术及自身力量,自主彻底消灭脊灰野病毒和脊灰衍生病毒,也为我国政府实现对WHO在201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并全面使用灭活疫苗的承诺提供了坚实保障。
2.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向恐惧和绝望宣战
麻风病,一个曾经让人谈之色变、闻风丧胆的重大传染病,如今已难觅踪迹。1957年,为防治在我国多地大面积流行的麻风病,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皮肤病研究所,根据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的防治策略、技术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根据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积极防治、控制传染”和1981年提出的“本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要求和目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组织牵头下,与部分麻风病防治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项目。2001年,“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
科研人员经过试点地区的现场研究和全国大范围的实施验证,确定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通过现场试点研究和推广验证,提出采用固定疗程联合化疗方案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技术措施;根据麻风病控制进程和分布特点,提出麻风病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全国性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为及时掌握麻风病的流行动态和评估麻风病防治效果提供重要依据;基于麻风病的社会歧视性,提出减少社会歧视有利于麻风病有效控制的观点;针对麻风病严重致残的现象,系统开展麻风病畸残防治及康复研究,探讨出方便、可行和有效的畸残预防方法;制定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一系列技术标准、指标和考核方法,使我国实现麻风病全面控制和基本消灭的目标,并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
为了进一步巩固麻风病基本消灭的成果和提高麻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课题组进一步开展麻风病卫生系统研究、短程联合化疗、高危人群麻风病化学预防和耐药监测等技术措施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3.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从死亡率90%到治愈率90%的颠覆性突破
绒毛膜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病发展很快,在发现有效化疗药物之前一旦转移,绝大多数病人均在半年内死亡。
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宋鸿钊院士及其团队对绒癌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首创大剂量化疗法,使该病从死亡率90%转变为治愈率90%;自1959年起,不切除原发灶子宫而单用药物治疗,使绒癌患者可生育健康后代;提出的绒癌临床分期方法,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采纳作为统一临床分期法。该成果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及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宋鸿钊、杨秀玉等前辈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带领团队对绒癌耐药机制、耐药标志物筛查和耐药逆转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对耐药与危重病例的治疗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使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全国耐药与高危滋养细胞肿瘤诊治中心。向阳作为本届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行主席,主持并参与了中国滋养细胞肿瘤诊治指南以及FIGO滋养细胞疾病指南更新,积极进行滋养细胞肿瘤诊治规范化培训,并在中华医学会及各个省市医学会的学术年会上推广。
(文/小编)
标签阅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