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梦□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勾勒出国家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并对如何做好医疗质控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我国医疗管理处于什么水平?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提升医疗质控水平要从何处着力?
■走向“过程管理”
“评价一家医院的价值,主要关注的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费用,其中医疗质量管理是核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李志远说,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呈现出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医疗的过程指标和环节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办法》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主体。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认为,医院要履行好这一职责,除了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严格质量评价考核外,还应着力提升医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医院要下力气把提升医疗质量分解为一个个过程指标,并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控制好过程质量。
王拥军说,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正从以往的经验式管理,变得越来越精细,管理思路也愈加明晰。“我院在3年前就已建立专门的医疗管理部门,每年年初发布年度质量管理规划,明确当年的重点科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等。根据今年的年度质量管理规划,急诊绿色通道中间环节的达标时间是监控重点之一。以脑血管疾病急诊绿色通道为例,要求要在病人入院后10分钟内做完临床评估,25分钟内到CT室做完造影检查;45分钟内出CT和其他辅助检查的报告;60分钟内,需要溶栓的病人要开始进行相关治疗;需要取栓治疗的,90分钟内病人要进入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这些管理硬指标,我们医务人员都能背下来。”王拥军建议,未来,应当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入质量管理相关内容。
■质控“有位”更要“有为”
担任国家院感质控中心主任之前,付强曾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做过十余年医政管理工作。“以往,常常以死亡率、院感发生率等指标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但长期以来,精神病专科的院感发生率最低,而脑科、骨科的院感发生率始终在高位。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科学评判医院的院感和质控水平,忽略了这些结果还与病种本身、难易程度及医疗机构收治病人结构等有关,因此需要对质控指标进行修正。”付强说。
付强说,《办法》提出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变化。第三方专业组织应该努力当好“教练员”,从附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到与其合作,再到依规则相对独立地运行开展管理工作。(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员介绍,国家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包括5个子体系:组织体系、诊疗规范体系、质控指标体系、质控标准体系和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20个国家级质控中心,另有11个正在筹建,省级质控中心也已建成了1100多家。他表示,《办法》的发布让质控中心进一步“合法化”,责权利更加明晰。今后,各地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质控中心进行建设,质控组织也应丰富工作内涵。
“近年来,我们承担了许多医疗改革的工作,但医疗质量管理不能放松。”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刘成说,《办法》建立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确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托专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控的工作机制,为工作指明了道路。去年,四川省根据对30余家三甲医院相关管理数据的搜集分析,形成了《四川省医疗服务与质量报告》,对该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办法》指出,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多位受访者表示,信息化能够改变以往人力监管的不透明和滞后性,有效辅助管理人员控制过程质量,是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010年,卫生部要求在全国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根据要求,医护人员和麻醉医师要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对病人安全进行核查。去年,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牵头对手术安全核对表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干预,通过对不同地区4家三甲大型综合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对处于“第一步基本完成,第二步基本做错,第三步基本没做”的境地。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针对这一现状,在这些医院建立了手术安全核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录入督促相关人员进行相应操作,并通过系统统计完成率和符合率,实现手术安全核对情况的动态监测。干预后,医务人员对安全核查的执行态度、执行率均大幅提升。
多位受访者表示,运用信息化进行质控管理,重点绝不是单纯的推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建设,而是要基于大数据辅助确定质控评价标准参考值,筛选干预路径与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与效率,优化干预策略与技术。但目前,我国各医疗单位自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导致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有信息技术但没有信息”的尴尬现状。
监测预警评估体系是国家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将基于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各专业医疗质控平台进行整合,减少信息重复填报、重复统计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对医疗质控的作用。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勾勒出国家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并对如何做好医疗质控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我国医疗管理处于什么水平?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提升医疗质控水平要从何处着力?
■走向“过程管理”
“评价一家医院的价值,主要关注的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费用,其中医疗质量管理是核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李志远说,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呈现出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医疗的过程指标和环节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办法》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主体。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认为,医院要履行好这一职责,除了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严格质量评价考核外,还应着力提升医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医院要下力气把提升医疗质量分解为一个个过程指标,并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控制好过程质量。
王拥军说,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正从以往的经验式管理,变得越来越精细,管理思路也愈加明晰。“我院在3年前就已建立专门的医疗管理部门,每年年初发布年度质量管理规划,明确当年的重点科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等。根据今年的年度质量管理规划,急诊绿色通道中间环节的达标时间是监控重点之一。以脑血管疾病急诊绿色通道为例,要求要在病人入院后10分钟内做完临床评估,25分钟内到CT室做完造影检查;45分钟内出CT和其他辅助检查的报告;60分钟内,需要溶栓的病人要开始进行相关治疗;需要取栓治疗的,90分钟内病人要进入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这些管理硬指标,我们医务人员都能背下来。”王拥军建议,未来,应当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入质量管理相关内容。
■质控“有位”更要“有为”
担任国家院感质控中心主任之前,付强曾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做过十余年医政管理工作。“以往,常常以死亡率、院感发生率等指标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但长期以来,精神病专科的院感发生率最低,而脑科、骨科的院感发生率始终在高位。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科学评判医院的院感和质控水平,忽略了这些结果还与病种本身、难易程度及医疗机构收治病人结构等有关,因此需要对质控指标进行修正。”付强说。
付强说,《办法》提出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变化。第三方专业组织应该努力当好“教练员”,从附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到与其合作,再到依规则相对独立地运行开展管理工作。(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员介绍,国家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包括5个子体系:组织体系、诊疗规范体系、质控指标体系、质控标准体系和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20个国家级质控中心,另有11个正在筹建,省级质控中心也已建成了1100多家。他表示,《办法》的发布让质控中心进一步“合法化”,责权利更加明晰。今后,各地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质控中心进行建设,质控组织也应丰富工作内涵。
“近年来,我们承担了许多医疗改革的工作,但医疗质量管理不能放松。”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刘成说,《办法》建立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确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托专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控的工作机制,为工作指明了道路。去年,四川省根据对30余家三甲医院相关管理数据的搜集分析,形成了《四川省医疗服务与质量报告》,对该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办法》指出,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多位受访者表示,信息化能够改变以往人力监管的不透明和滞后性,有效辅助管理人员控制过程质量,是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010年,卫生部要求在全国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根据要求,医护人员和麻醉医师要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对病人安全进行核查。去年,国家麻醉质控中心牵头对手术安全核对表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干预,通过对不同地区4家三甲大型综合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对处于“第一步基本完成,第二步基本做错,第三步基本没做”的境地。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针对这一现状,在这些医院建立了手术安全核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录入督促相关人员进行相应操作,并通过系统统计完成率和符合率,实现手术安全核对情况的动态监测。干预后,医务人员对安全核查的执行态度、执行率均大幅提升。
多位受访者表示,运用信息化进行质控管理,重点绝不是单纯的推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建设,而是要基于大数据辅助确定质控评价标准参考值,筛选干预路径与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与效率,优化干预策略与技术。但目前,我国各医疗单位自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导致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有信息技术但没有信息”的尴尬现状。
监测预警评估体系是国家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将基于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各专业医疗质控平台进行整合,减少信息重复填报、重复统计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对医疗质控的作用。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医疗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