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造血干细胞单倍型移植有了优化选择

发布时间: 2020-04-17 08:02:42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国际血液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Blood》近期的封面焦点文章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课题组的研究论文ldquo;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优化选择rdquo;,主编在卷首还进行了特别推荐。北京大学人

国际血液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Blood》近期的封面焦点文章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优化选择”,主编在卷首还进行了特别推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黄晓军 王 昱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免疫屏障的存在,长期仅限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情况下进行,但同胞(兄弟姐妹)间仅25% HLA相合几率。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主流,同胞相合供者日渐匮乏,而中华骨髓库等非血缘供者库捐献成功率仅11%。因此,供者来源缺乏是Allo-HSCT领域长期未解决的重大难题。

  临床亟待实现“父母供子女、子女供父母”等单倍型移植。黄晓军课题组从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等临床前期研究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北京模式”,达到了与人类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等同的疗效

  单倍型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新的科学问题。如一位恶性血液病患者同时拥有父母、HLA不合兄弟姐妹等单倍型供者,如何最优化供者选择,使恶性血液病患者复发率更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即移植排异)更少、生存率更高?国际上尚缺该问题的系统研究。

  课题组在1210例单倍型移植临床实践基础上系统研究发现:

  1.年轻、男性供者移植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2.父亲较母亲供者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3.子女较同胞供者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

  4.父亲较姐姐供者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5.非母系遗传抗原(NIMA)不合同胞较父亲、非父系遗传抗原(NIPA)同胞供者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从而建立了单倍型移植供者“优化选择法则”。

  《Blood》述评

  与非血缘移植中HLA配型是供者选择首要原则不同,亲缘单倍型移植中供者选择对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相关死亡、复发率意义重大。

  迄今对于供者年龄、性别、亲缘关系等选择原则知之甚少,而这篇研究论文在大量临床病例基础上提出的供者选择法则,可有效降低移植合并症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法则应在其他单倍型移植模式中进一步验证。鉴于“北京模式”覆盖全球50%以上单倍型移植病例,这对改善大量患者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德国Tübingen大学Rupert Handgretinger教授

 

 

  科研心得

  科研论文怎么上头条

  看到我们的文章登上《Blood》封面,真的很开心。周围不少朋友问我们,你们的研究怎么那么好,怎么就上了头条?下面来说说我们的感受。

  科研选题要贴近临床

  随着单倍型移植的广泛应用,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患者同时拥有父母、HLA不合兄弟姐妹或子女等单倍型供者,那么该如何选择最优化供者呢?这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会不会也是世界各国血液科的共同疑问呢?

  黄晓军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性问题,并立刻进行文献查新,发现迄今对于单倍型移植供者年龄、性别、亲缘关系等选择原则知之甚少,尚未开展同类研究。于是在已积累的大量单倍型临床病例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进行研究,得出了最优化供者选择原则。

  由于解决了血液科在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因而《Blood》特邀德国Rupert Handgretinger教授在当期“Inside Blood Commentaries”栏目进行评述,称其意义重大。我想,临床研究应源自临床实践,从临床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现象中凝练拟解决的临床问题,做到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使之有望形成实用的临床技术,才能发挥临床医生的优势。

  科研成果应厚积薄发

  此次顺利登上“头条”也得益于我们团队在以往积累的人气。我们课题组在近十余年的系列研究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Allo-HSCT技术体系——“北京模式”,并推广至全国50余家移植中心及意大利罗马移植协作组等海外中心,彻底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问题。此次的科研仍然是在提高移植整体疗效的研究框架内,研究论文被认可,也标志着“北京模式”正逐步被全球认可,并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课题组在多个国际期刊上连续发表了系列“北京模式”相关的临床和基础免疫研究成果,并多次在国际大型会议上报告交流。黄晓军教授在2012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做了“北京模式”大宗(820例)、长期(十年)随访的报告,随后全球多个移植中心向我们索要该篇报告全文;2013年在ASH上再次做单倍型供者选择的报告(即本文);2014年在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上作为特邀嘉宾做了关于单倍型移植“北京模式”的专题报告,被国外知名专家称为本领域的“英雄”。 

  总之,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有分量的文章,依靠某一篇文章单打独斗是很困难的。一个团队得到国际认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科研人员要心态平和

  要强调的是,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医学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原创成果被世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不断磨合、不断被认可的过程中,我们每位临床医生或科研工作者要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也要心态平和地听取国外专家的建议。

  在这篇论文一稿投出后,《Blood》编辑综合评阅人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统计相关问题描述的建议,使得这部分描述更加突出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并且更加规范化,通过更加清晰的结果展示体现了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严谨度,也让读者更加一目了然。我们据此对评阅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复,并突出强调了鉴于采用“北京模式”覆盖全球50%以上单倍型移植病例,这对改善大量患者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科研文章最关键的不是怎么写,而是研究怎么做,只要研究做得好,被认可是早晚的事。


 
(文/小编)

标签阅读: 造血干细胞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