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 芳 通讯员 纪 烨□
大数据时代,人们医疗健康状况信息的聚合能产生多大的效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技术终归只是工具,准确的结论依赖信息本身的真实、高质量以及科学分析。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医学院校病案信息管理技能大赛在京举办,多位卫生信息专家呼吁,从病案学科入手,为做好健康大事业护航。
病案是大数据的根
谈健康大数据,为啥先聚焦病案信息管理这个小切口?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届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刘爱民说:“大数据能整合患者健康信息,分析居民健康因素,连续整合和分析公共卫生数据,提高疾病预报和预警能力,并对医改效果评估等产生影响。而在这些数据中,病案信息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
刘爱民举例,他牵头的一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与代码”研究,通过对2.7亿份医院病案数据的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的患者病种集中在230多种疾病。基于这一研究,可以对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升。“由此可见,病案信息可为卫生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刘爱民说,“但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否则不但没有价值,还会造成误导”。
“四缺”致3亿数据难利用
“遗憾的是,现在的病案信息质量并不高。”刘爱民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有3亿多份病案信息,由全国8500多家医院通过信息系统直接上报。“但是这些数据的质量却并不给力,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刘爱民举例说,原始病案首页上是医生填写的临床诊断,但信息直报应该转换为国际通用的分类诊断。前者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的,后者则是专业病案信息人员根据疾病分类国际标准,加工为国际标准代码后上传的,两者的完整性和标准性差异很大。
“比如,被临床诊断列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病案信息人员录入信息时,就要进一步区分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伴阑尾炎等不同分类诊断。诊断不同,其编码信息归类、医保报销等都会大不相同。”刘爱民表示,病案首页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被精准分类。因此,病案信息人员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填报,就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缺规范标准、缺顶层设计、缺重视、缺人才,这个二次加工环节问题百出,3亿份数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刘爱民说。首先,病案信息录入的疾病分类和编码标准不统一。很多省份有自己的地方标准,信息统一不起来。其次,当前仅病案首页填写,就涉及医院内多个部门,在医疗流程中涉及信息收集、建卡、建病历、入院办理、诊疗、病案编码、出院办理等多个步骤。参与科室多,却没有顶层设计和规范,出了问题板子不好打,要解决问题又难牵住牛鼻子。再次,多年来医院管理层大多对病案信息管理重视到位,不重视引进、培养病案信息人员,对病案信息系统支持力度不够。据悉,多省份的病案信息管理摸底调研显示,不少医疗机构都采取直接录入医生临床诊断的方式,省略了病案信息管理环节。这一做法造成约30%的病案信息错误。
“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缺乏。”刘爱民指出,首先,病案信息管理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全国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有限,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大多借用医院一线病案管理人员教学。而这些教师大多是由其他专业半路出家,通过师带徒方式转型而来,专业知识和水平有限。其次,学校招生有限,病案信息人员培养、供应不足。
病案信息学科亟待“壮根灵”
当天的赛场上,来自全国14所医学院校的117名选手激烈竞争。场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关注、格外欣慰。“问题虽然很多,但就学科来说,还是扎扎实实地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从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退休的老主任马家润,从事病案信息管理工作50多年,见证了我国病案信息学的点滴进步。马家润说,病案信息管理这棵小苗破土不易,是老一辈奔走呼号的结果,也顺应了时代需求,这个专业的发展环境会更好。
环境好是外因,能不能顺势发展,还要小苗自身“壮根”。马家润呼吁,一方面,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该专业的重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希望国家尽快批准在医学院校设置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本科专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相关医学与管理系主任梁萍表示,当前不少非医学院校已经看中了这块教育“蛋糕”,纷纷由传统的信息管理专业向该领域靠拢。但是病案信息管理对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疾病分类知识要求很高,难点和核心竞争力也聚焦在此。因此,未来应强化该专业的医学教育效果监管和评估。
据刘爱民介绍,2011年,《病案信息学》教材已经出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世界分类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与中国医院协会主导的《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也已编写完毕,期待病案信息教育、实践尽快走上规范化道路。
大数据时代,人们医疗健康状况信息的聚合能产生多大的效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技术终归只是工具,准确的结论依赖信息本身的真实、高质量以及科学分析。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医学院校病案信息管理技能大赛在京举办,多位卫生信息专家呼吁,从病案学科入手,为做好健康大事业护航。
病案是大数据的根
谈健康大数据,为啥先聚焦病案信息管理这个小切口?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届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刘爱民说:“大数据能整合患者健康信息,分析居民健康因素,连续整合和分析公共卫生数据,提高疾病预报和预警能力,并对医改效果评估等产生影响。而在这些数据中,病案信息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
刘爱民举例,他牵头的一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与代码”研究,通过对2.7亿份医院病案数据的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的患者病种集中在230多种疾病。基于这一研究,可以对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升。“由此可见,病案信息可为卫生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刘爱民说,“但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否则不但没有价值,还会造成误导”。
“四缺”致3亿数据难利用
“遗憾的是,现在的病案信息质量并不高。”刘爱民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有3亿多份病案信息,由全国8500多家医院通过信息系统直接上报。“但是这些数据的质量却并不给力,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刘爱民举例说,原始病案首页上是医生填写的临床诊断,但信息直报应该转换为国际通用的分类诊断。前者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的,后者则是专业病案信息人员根据疾病分类国际标准,加工为国际标准代码后上传的,两者的完整性和标准性差异很大。
“比如,被临床诊断列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病案信息人员录入信息时,就要进一步区分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伴阑尾炎等不同分类诊断。诊断不同,其编码信息归类、医保报销等都会大不相同。”刘爱民表示,病案首页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被精准分类。因此,病案信息人员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填报,就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缺规范标准、缺顶层设计、缺重视、缺人才,这个二次加工环节问题百出,3亿份数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刘爱民说。首先,病案信息录入的疾病分类和编码标准不统一。很多省份有自己的地方标准,信息统一不起来。其次,当前仅病案首页填写,就涉及医院内多个部门,在医疗流程中涉及信息收集、建卡、建病历、入院办理、诊疗、病案编码、出院办理等多个步骤。参与科室多,却没有顶层设计和规范,出了问题板子不好打,要解决问题又难牵住牛鼻子。再次,多年来医院管理层大多对病案信息管理重视到位,不重视引进、培养病案信息人员,对病案信息系统支持力度不够。据悉,多省份的病案信息管理摸底调研显示,不少医疗机构都采取直接录入医生临床诊断的方式,省略了病案信息管理环节。这一做法造成约30%的病案信息错误。
“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缺乏。”刘爱民指出,首先,病案信息管理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全国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有限,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大多借用医院一线病案管理人员教学。而这些教师大多是由其他专业半路出家,通过师带徒方式转型而来,专业知识和水平有限。其次,学校招生有限,病案信息人员培养、供应不足。
病案信息学科亟待“壮根灵”
当天的赛场上,来自全国14所医学院校的117名选手激烈竞争。场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关注、格外欣慰。“问题虽然很多,但就学科来说,还是扎扎实实地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从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退休的老主任马家润,从事病案信息管理工作50多年,见证了我国病案信息学的点滴进步。马家润说,病案信息管理这棵小苗破土不易,是老一辈奔走呼号的结果,也顺应了时代需求,这个专业的发展环境会更好。
环境好是外因,能不能顺势发展,还要小苗自身“壮根”。马家润呼吁,一方面,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该专业的重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希望国家尽快批准在医学院校设置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本科专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相关医学与管理系主任梁萍表示,当前不少非医学院校已经看中了这块教育“蛋糕”,纷纷由传统的信息管理专业向该领域靠拢。但是病案信息管理对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疾病分类知识要求很高,难点和核心竞争力也聚焦在此。因此,未来应强化该专业的医学教育效果监管和评估。
据刘爱民介绍,2011年,《病案信息学》教材已经出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世界分类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与中国医院协会主导的《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也已编写完毕,期待病案信息教育、实践尽快走上规范化道路。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健康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