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科研离临床究竟有多远?

发布时间: 2020-04-17 16:06:08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血液科 王 涛  今年5月8日,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所长课题组的论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砷剂耐药机制》。这篇文章的科研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血液科 王 涛
 

  今年5月8日,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所长课题组的论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砷剂耐药机制》。这篇文章的科研立题、科研资料都来源于临床工作实践,如何通过科研方法来解决临床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能够将中国临床医生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医学界来共同分享,是值得我们青年医生思考和感悟的问题。作为山西省卫生厅资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国内访问学者,笔者有幸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一年的访问学习,初步体会到了科学研究如何能与临床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更让我产生了一些感悟,现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中其实有很多问题,有许多难治、难诊的病例,有许多不解、困惑的问题,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临床医生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难题与问题。兴趣和时间其实是影响中国医生进行科研工作的主要障碍。

  这篇文章的立项就是来源于临床,在血液学领域,砷剂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根治率高达90%。如此有效的药物,有什么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者考虑的出发点是,为什么10%的患者会发生无效或者耐药?其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能否从基因角度来深入探讨“无效与耐药”的问题?

  这种问题几乎每位医生都能碰到,一种药物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是对少部分患者就无效。为什么?我们常规的解释,无非就是“个体差异”这一句话,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和问题,或者说不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眼光,错过了许多宝贵的科研机会。其实我们只要深追究一步,就可能在“常规思维”中找到“关键问题”。

  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发现了临床问题,产生了临床疑问,如何来解开自己的疑问呢?要想避免“没有睁开眼睛去看世界”,了解这个问题的科研进展与科研背景,就要深入查询相关的研究资料。因此,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这次访问学习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专门安排了医学检索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加深了笔者对文献检索重要性的认识。不检索、不会检索、不重视检索,其实是很多人搞不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

  本篇文章的研究者明确了科研方向后,对国外文献进行了大量检索,在《Science》、《Cell》等顶尖医学杂志中检索到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明确了最新进展,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而能够提出这一新的问题,也就找到了科学研究的创新点。

  如何寻找科研创新点?

  日本学者发现了靶向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了,所以药物无效了,似乎回答了“药物无效”的问题,就此止步也未尝不可。而研究者进一步想到,难道只有这两处位点发生了突变?是否还会有其他突变的位点没有被发现呢?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也是研究者必备的科研素质,敢于在“确定性”之中寻找“不确定性”,敢于在“肯定性”中寻找“否定性”,才能有所创新。因此,研究者开始在“无效”的病例中寻找新的基因突变,扩大对“药物无效”的深入研究。

  如何验证科研设想?

  如果说前三条是对科研敏感性、科研逻辑思维和文献检索能力的诠释,也可以说是对个人科研能力的诠释,那么个人的科研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作基础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实验室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化验室,她聚集了骨髓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等众多领域的实验室专家。所里的实验室专家不仅具备出色的实验室技术,而且掌握了本专业临床诊疗的进展,因为“实验室始终与临床同步”。所里平时的病例讨论和主任查房,都是临床医生与实验室人员共同参加,一旦遇到问题和难题,临床与实验室人员马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临床问题,各抒己见。这种“头脑风暴”能迅速提高科室人员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加快了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也是未来多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新青年 新思维 青年版每周三与您见面


 
(文/小编)

标签阅读: 科研 临床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