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梦□
国际护士会将今年护士节的主题确定为“护士:变革的力量,提高健康系统的应对能力”,这也是该组织连续3年,将护士定位成“变革的力量”。国家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和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出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目前,社会和患者对护理有哪些新需求?护士在顺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努力?
顺应院后康复和残疾康复需求——
上门服务解决患者现实难题
68岁的老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术,之后又接受了胃部造瘘留置胃管,需要终生带管,因此套管护理便显得尤为重要。经出院评估,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决定由责任护士陈丽、文幸定期上门,为老李检查身上的管道和造瘘口的清洁度,并教家属做日常护理。这一服务深得老李一家欢迎。
“我们正在探索护理工作的延伸,挑选部分有着较高再入院率或出院后仍需较频繁进行诊疗护理的患者,开展居家护理。”同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颖说。
从2011年起,同济医院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照顾模式,推出免费的居家护理服务。自2012年以来,共有584人次出院患者受益,老李正是其中一员。王颖介绍,这一服务主要针对长期卧床、脑卒中、脑外伤等长期需要康复护理的患者,以及带管出院、造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人群展开。服务内容包括伤口护理、PICC导管护理、更换鼻饲胃管或导尿管、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母婴保健指导等,同时培训社区护士,并由社区服务站接替后续的治疗和护理。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探索社区康复工作。该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张金声说,该社区从2006年以来,逐步摸索建立起四级康复网络——以家庭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为骨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供技术支撑。其中,护士是“主力军”。该中心下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有1名在北大医院进修半年的康复护士,承担着辖区内残疾人的上门康复和管理工作。
“选择护士作为社区康复‘主力’,是由于康复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而护士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简单的康复技能操作。另外,社区康复对象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有康复需求,还有迫切的医疗护理需求。” 张金声说,2007年~2015年,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完成对194名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包括家庭康复训练、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及陪护人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打针、换药、压疮护理等操作。(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悉,2005年,德胜社区对该辖区患者的一项康复需求调查显示,老百姓对社区康复知晓率为16%,利用率仅为3.5%。而2015年年底的再次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数据已经分别上升到98.6%和87.3%。
顺应预防和管理疾病需求——
把健康教育做到患者心坎上
5月6日,记者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采访时看到,病人出来后,先要到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找护士。40岁的高先生拿到化验结果后,没有先找医生,而是按照流程来到健康教育室。
“我应该去找哪个大夫?”高先生将化验单递给主管护师马鹏涛,并未落座。化验单显示,他的胆固醇指标偏高。
马鹏涛并没有直接分诊。利用医生诊前等待时间,她开始和高先生聊天,聊他的生活习惯。高先生告诉马鹏涛,去年就检查出胆固醇高,现在已经吃素,但这次的检查结果依然不好。“甘油三酯的水平主要受饮食影响,但胆固醇主要是自身合成的,与代谢有关。要改善代谢水平,光控制饮食并不够,还需要使用药物,并配合运动。”马鹏涛的一番话,让高先生认真地坐下聆听,交谈之后,马鹏涛帮他制订了一个三餐菜谱和锻炼计划。
“健康教育能否切合患者需要,一直是影响社区康复开展效果的大问题。”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护士长温秀芹介绍,2011年,该中心就在门诊建起健康教育室。随着需求增长,2013年,该中心自己花钱,将4名护士送到医院培训6个月,在骨关节、慢阻肺、糖尿病、心脑血管4个专科方向深入学习。“对这几个专科疾病,现在除了不能开处方,其他的干预措施,我们的护士都能做。”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许多大医院也在努力让健康教育更加切合患者需求。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科护士长张双燕说,该科室的健康教育不仅针对准妈妈,还免费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孕妇等。北京协和医院注重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发布健康指导信息。
顺应临终期特殊照护需求——
用多方照料温暖患者最后时光
家住苏州市区的祁老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祁老最终在苏州市福星护理院安顿下来。护理人员为他抽腹水、利尿、观察生命体征,目的是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在福星护理院,祁老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8天,走的时候很平静。
“许多癌症晚期病人都经历过家庭难以护理、医院又不愿收治的情况。对在剩余时间里的重症、绝症患者,要保证护理照护和维持治疗手段,这些都需要专门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护理知识。”福星护理院院长邓德金说,在该院,100余名护士负责为病人执行鼻饲灌注、雾化吸入、静脉补液等专业性较强的护理操作,并与医生和志愿者一起,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慰藉和关怀。
面对临终患者的照料需求,一些社区也开始了相关试点探索。
2010年年初,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为辖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关怀服务,截至目前,已有414名病人纳入这一服务体系。据介绍,该中心创建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以前期入户居家照料和后期病房照料相结合。前期,该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可入户为辖区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疼痛、自理能力、褥疮状况等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护理。后期,依病情需要,病人可转入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病人床前安有摄像头,可实现大医院专家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频会诊。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主任路琦介绍,临终关怀服务团队需要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和志愿者的参与。“在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护士承担舒适护理、疼痛评估与护理、心理评估与护理、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善后护理等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路琦说。
国际护士会将今年护士节的主题确定为“护士:变革的力量,提高健康系统的应对能力”,这也是该组织连续3年,将护士定位成“变革的力量”。国家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和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出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目前,社会和患者对护理有哪些新需求?护士在顺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努力?
顺应院后康复和残疾康复需求——
上门服务解决患者现实难题
68岁的老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术,之后又接受了胃部造瘘留置胃管,需要终生带管,因此套管护理便显得尤为重要。经出院评估,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决定由责任护士陈丽、文幸定期上门,为老李检查身上的管道和造瘘口的清洁度,并教家属做日常护理。这一服务深得老李一家欢迎。
“我们正在探索护理工作的延伸,挑选部分有着较高再入院率或出院后仍需较频繁进行诊疗护理的患者,开展居家护理。”同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颖说。
从2011年起,同济医院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照顾模式,推出免费的居家护理服务。自2012年以来,共有584人次出院患者受益,老李正是其中一员。王颖介绍,这一服务主要针对长期卧床、脑卒中、脑外伤等长期需要康复护理的患者,以及带管出院、造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人群展开。服务内容包括伤口护理、PICC导管护理、更换鼻饲胃管或导尿管、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母婴保健指导等,同时培训社区护士,并由社区服务站接替后续的治疗和护理。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探索社区康复工作。该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张金声说,该社区从2006年以来,逐步摸索建立起四级康复网络——以家庭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为骨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供技术支撑。其中,护士是“主力军”。该中心下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有1名在北大医院进修半年的康复护士,承担着辖区内残疾人的上门康复和管理工作。
“选择护士作为社区康复‘主力’,是由于康复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而护士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简单的康复技能操作。另外,社区康复对象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有康复需求,还有迫切的医疗护理需求。” 张金声说,2007年~2015年,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完成对194名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包括家庭康复训练、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及陪护人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打针、换药、压疮护理等操作。(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悉,2005年,德胜社区对该辖区患者的一项康复需求调查显示,老百姓对社区康复知晓率为16%,利用率仅为3.5%。而2015年年底的再次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数据已经分别上升到98.6%和87.3%。
顺应预防和管理疾病需求——
把健康教育做到患者心坎上
5月6日,记者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采访时看到,病人出来后,先要到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找护士。40岁的高先生拿到化验结果后,没有先找医生,而是按照流程来到健康教育室。
“我应该去找哪个大夫?”高先生将化验单递给主管护师马鹏涛,并未落座。化验单显示,他的胆固醇指标偏高。
马鹏涛并没有直接分诊。利用医生诊前等待时间,她开始和高先生聊天,聊他的生活习惯。高先生告诉马鹏涛,去年就检查出胆固醇高,现在已经吃素,但这次的检查结果依然不好。“甘油三酯的水平主要受饮食影响,但胆固醇主要是自身合成的,与代谢有关。要改善代谢水平,光控制饮食并不够,还需要使用药物,并配合运动。”马鹏涛的一番话,让高先生认真地坐下聆听,交谈之后,马鹏涛帮他制订了一个三餐菜谱和锻炼计划。
“健康教育能否切合患者需要,一直是影响社区康复开展效果的大问题。”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护士长温秀芹介绍,2011年,该中心就在门诊建起健康教育室。随着需求增长,2013年,该中心自己花钱,将4名护士送到医院培训6个月,在骨关节、慢阻肺、糖尿病、心脑血管4个专科方向深入学习。“对这几个专科疾病,现在除了不能开处方,其他的干预措施,我们的护士都能做。”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许多大医院也在努力让健康教育更加切合患者需求。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科护士长张双燕说,该科室的健康教育不仅针对准妈妈,还免费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孕妇等。北京协和医院注重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发布健康指导信息。
顺应临终期特殊照护需求——
用多方照料温暖患者最后时光
家住苏州市区的祁老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祁老最终在苏州市福星护理院安顿下来。护理人员为他抽腹水、利尿、观察生命体征,目的是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在福星护理院,祁老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8天,走的时候很平静。
“许多癌症晚期病人都经历过家庭难以护理、医院又不愿收治的情况。对在剩余时间里的重症、绝症患者,要保证护理照护和维持治疗手段,这些都需要专门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护理知识。”福星护理院院长邓德金说,在该院,100余名护士负责为病人执行鼻饲灌注、雾化吸入、静脉补液等专业性较强的护理操作,并与医生和志愿者一起,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慰藉和关怀。
面对临终患者的照料需求,一些社区也开始了相关试点探索。
2010年年初,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为辖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关怀服务,截至目前,已有414名病人纳入这一服务体系。据介绍,该中心创建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以前期入户居家照料和后期病房照料相结合。前期,该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可入户为辖区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疼痛、自理能力、褥疮状况等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护理。后期,依病情需要,病人可转入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病人床前安有摄像头,可实现大医院专家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频会诊。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主任路琦介绍,临终关怀服务团队需要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和志愿者的参与。“在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护士承担舒适护理、疼痛评估与护理、心理评估与护理、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善后护理等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路琦说。
(文/小编)
标签阅读: 护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