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宋琼芳□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松江区卫生计生委获悉,该区从2012年开始尝试统筹区域康复资源,将区内一家二级医院逐步转型为康复医院,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区域康复中心,上承三级医院,下联基层社区,打造区域康复医疗服务体系。4年来,松江区的康复分级诊疗进行得如何?康复进社区这盘棋,松江区是怎么下的呢?
布局:将区域资源“捏”到一起
与上海其他区(县)相比,松江区的康复资源较为丰富。松江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淮虎介绍,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位于松江,该院康复科技术力量雄厚,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松江区中心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乐都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两家的康复科都有一定基础,以收治早期和稳定期患者为主;上海市残联的康复专科医院——养志康复医院也在松江。但是,该区的社区康复基础薄弱,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少数几家有专职治疗师。
上下不均衡,导致患者难以实现全程康复。松江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郝又国介绍,康复治疗分三期:早期是综合性医院内的床边康复,稳定期是基层医院的康复指导,恢复期是患者回家后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社区康复资源匮乏,很多患者往往只接受了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链条如果断裂,患者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就会出现倒退。“家庭是康复的终点,而社区是必经之路。”郝又国说。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全面统筹?2012年,在松江区卫生计生委支持下,乐都医院成为松江区中心医院分院。以该院康复科为基础,松江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协助,在该院成立松江区康复中心,三方资源逐渐被“捏”在一起。
刘淮虎说,松江社区全科医师较多,特别是社区中医科有较好基础,因此松江区卫生计生委牵头,与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联合,由松江区康复中心具体负责,对全区的社区全科医师、中医科医师进行集中培训。最终,74人经考核获得由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书,开始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头炮:政府助推转型
就在不久前,乐都医院有了一个新名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同时,该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ARF(康复医疗机构认证体系)国际认证的医院。
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介绍,该院目前开放床位150张,其中康复床位80张,占总床位的53%;现有康复医务人员78名。以该院为基础,“医院-社区-家庭”的三级康复网络正在逐步构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与松江区中心医院向康复中心转诊的通道已经建立;松江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康复医学科,其中13家社区设有康复病房,可以接纳康复中心转诊下来的患者;养志康复医院可提供辅助与床位补充。康复中心对全部社区实行分片负责制,并建立各级转诊标准和社区转诊信息平台,社区康复科还提供家庭康复服务,如电话随访和指导,定期集中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等。
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并没有遇到很大障碍。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副院长王艳华告诉记者,该院原本就有发展康复医疗的基础和愿望,因此人员安排和学科设置都相对比较顺畅,只是从原本较为单一的病种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在医疗上逐步涵盖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等多种常见疾病,包含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等多个亚专科康复领域。
“目前,医院所有的康复治疗项目都已被纳入医保。”兼任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的郝又国介绍,“转诊而来的患者无需额外支付任何费用,因此很受青睐。转型后,康复医院的业务量不断增加,而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补缺:需要建立激励制度
今年65岁的路文龙在家人陪伴下,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复诊。去年6月,他因突发脑卒中,右侧半身麻木,从医院就诊回家后行动不便,与家人一起犯愁。家住松江的他,听说有这样一家提供康复治疗的医院,于是前来就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路文龙好了许多,但医生认为他还需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家康复指导。于是,路文龙家附近的永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他安排了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提前2周便到康复医院“接管”路文龙,确保路文龙回社区后“无缝衔接”。
路文龙回家后,每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一次康复评估和指导,每半个月到康复医院接受一次随访。“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来啦!”路文龙笑着说,“你看,我能够扶着拐杖走路了!”
郝又国表示,首批74名获得资质的社区康复师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相对于目前需要获得康复治疗的患者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松江区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16%,卒中、骨折等老年患者的康复需求是庞大的。“推行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我们最需要社区力量的支持。”郝又国说。
一些社区康复师也表示,康复治疗必然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负担和风险,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多给予支持。对此,松江区卫生计生委表示,今后将出台相关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让社区康复师能获得更多动力和信心,把康复治疗当成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做。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松江区卫生计生委获悉,该区从2012年开始尝试统筹区域康复资源,将区内一家二级医院逐步转型为康复医院,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区域康复中心,上承三级医院,下联基层社区,打造区域康复医疗服务体系。4年来,松江区的康复分级诊疗进行得如何?康复进社区这盘棋,松江区是怎么下的呢?
布局:将区域资源“捏”到一起
与上海其他区(县)相比,松江区的康复资源较为丰富。松江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淮虎介绍,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位于松江,该院康复科技术力量雄厚,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松江区中心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乐都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两家的康复科都有一定基础,以收治早期和稳定期患者为主;上海市残联的康复专科医院——养志康复医院也在松江。但是,该区的社区康复基础薄弱,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少数几家有专职治疗师。
上下不均衡,导致患者难以实现全程康复。松江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郝又国介绍,康复治疗分三期:早期是综合性医院内的床边康复,稳定期是基层医院的康复指导,恢复期是患者回家后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社区康复资源匮乏,很多患者往往只接受了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链条如果断裂,患者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就会出现倒退。“家庭是康复的终点,而社区是必经之路。”郝又国说。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全面统筹?2012年,在松江区卫生计生委支持下,乐都医院成为松江区中心医院分院。以该院康复科为基础,松江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协助,在该院成立松江区康复中心,三方资源逐渐被“捏”在一起。
刘淮虎说,松江社区全科医师较多,特别是社区中医科有较好基础,因此松江区卫生计生委牵头,与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联合,由松江区康复中心具体负责,对全区的社区全科医师、中医科医师进行集中培训。最终,74人经考核获得由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书,开始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头炮:政府助推转型
就在不久前,乐都医院有了一个新名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同时,该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ARF(康复医疗机构认证体系)国际认证的医院。
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介绍,该院目前开放床位150张,其中康复床位80张,占总床位的53%;现有康复医务人员78名。以该院为基础,“医院-社区-家庭”的三级康复网络正在逐步构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与松江区中心医院向康复中心转诊的通道已经建立;松江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康复医学科,其中13家社区设有康复病房,可以接纳康复中心转诊下来的患者;养志康复医院可提供辅助与床位补充。康复中心对全部社区实行分片负责制,并建立各级转诊标准和社区转诊信息平台,社区康复科还提供家庭康复服务,如电话随访和指导,定期集中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等。
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并没有遇到很大障碍。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副院长王艳华告诉记者,该院原本就有发展康复医疗的基础和愿望,因此人员安排和学科设置都相对比较顺畅,只是从原本较为单一的病种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在医疗上逐步涵盖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等多种常见疾病,包含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等多个亚专科康复领域。
“目前,医院所有的康复治疗项目都已被纳入医保。”兼任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的郝又国介绍,“转诊而来的患者无需额外支付任何费用,因此很受青睐。转型后,康复医院的业务量不断增加,而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补缺:需要建立激励制度
今年65岁的路文龙在家人陪伴下,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复诊。去年6月,他因突发脑卒中,右侧半身麻木,从医院就诊回家后行动不便,与家人一起犯愁。家住松江的他,听说有这样一家提供康复治疗的医院,于是前来就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路文龙好了许多,但医生认为他还需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家康复指导。于是,路文龙家附近的永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他安排了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提前2周便到康复医院“接管”路文龙,确保路文龙回社区后“无缝衔接”。
路文龙回家后,每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一次康复评估和指导,每半个月到康复医院接受一次随访。“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来啦!”路文龙笑着说,“你看,我能够扶着拐杖走路了!”
郝又国表示,首批74名获得资质的社区康复师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相对于目前需要获得康复治疗的患者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松江区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16%,卒中、骨折等老年患者的康复需求是庞大的。“推行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我们最需要社区力量的支持。”郝又国说。
一些社区康复师也表示,康复治疗必然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负担和风险,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多给予支持。对此,松江区卫生计生委表示,今后将出台相关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让社区康复师能获得更多动力和信心,把康复治疗当成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做。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