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2日电(肖鑫、胥金章)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够通过在细胞核内聚集、放大促癌信号转导的新机制,而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提出了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12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论文。 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是长期以来生物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事关众多癌症患者治疗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目前科学家对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设计出的数种靶向药物,已经应用于治疗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如何提高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以及如何克服耐药性,已成为目前转化医学领域密切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在1998年从人树突状细胞基因文库中,通过随机测序,自主发现了一个当时功能未知的分子RabJ(后来命名为RBJ)。通过研究发现,RBJ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并能够促进细胞恶性转化,高表达RBJ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RBJ在肿瘤细胞核内可以直接结合信号分子MEK和ERK,将其锚着于细胞核,使其“陷”入细胞核而不能出核,从而造成促癌信号分子在细胞核内异常聚集,导致下游细胞生长基因异常表达和肿瘤恶性生长。降低RBJ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表明中国自主发现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潜在肿瘤靶标。 专家认为,“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为研究肿瘤细胞异常生长机制提出了新思路,提示“攻破细胞核陷阱”以阻断优势性促癌信号转导途径是抗癌药物设计的方向之一。
(文/小编)
标签阅读: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