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潇雨 刘志勇 孙 梦□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如何保证高质量地孕育两孩,如何营造优良环境迎接新生命?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大家认为应尽快将提高妇幼保健、生殖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提上议事日程。
提高高龄产妇保健水平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年均出生婴儿58万人,预测‘十三五’期间年均出生83万人。这25万新出生的人口,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影响不言而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说,浙江省开展的相关调研表明,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很大,“大龄女性生产挑战妇幼保健能力”。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浙江省财政增加了数亿元资金用于提高妇幼保健能力。郑继伟表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在提高妇幼保健水平方面增加更多投入。
“全面两孩政策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风险和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指出,高龄产妇增加导致先天性胎儿畸形风险和孕妇高危妊娠风险上升。他建议:“制定更加严格的生育服务程序,规范孕前咨询和产前诊断,量身制订生育计划,提高生育质量,降低生育风险;配备专业技术力量,建立母婴突发状况急救机制和绿色转诊通道。同时,调整相关生育保险政策,针对高龄孕产妇,增加必要的产前诊疗项目等。”
多举措保障生育健康
对于新增出生人口的健康问题,浙江省也是未雨绸缪。郑继伟表示,2009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免费孕前检查。“在免费婚检政策实施前,100对夫妇结婚前去体检的不到10对,免费婚检实施后增加到了90对。再加上免费孕检政策实施,健康婴儿的出生率大大提高了。”郑继伟表示,浙江省正积极争取将“两免”升级为“三免”,做到免费的围产期检查,把人口出生缺陷率尽力降到最低。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贾爱芹还注意到,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年龄增长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人口生育率明显下降。有数据显示,我国不孕不育的平均发病率为12.5%~15%,不孕不育人数已超5000万人,“未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大量需求,是可以预见的”。
贾爱芹建议,打破“300万人口设置1个机构”指标限制,鼓励生殖辅助技术发展。在服务需求集中、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市级地区,只要具备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人员、技术、设备等条件,就可以批准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合理利用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高龄孕产妇、再生育和不孕不育人群的服务和指导,建立健全规范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医疗安全。
缓解职场妈妈后顾之忧
201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曾就单独两孩政策与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广大女职工知晓并拥护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但赞同不一定就愿意生养,原因主要是职场竞争和生活压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修订出台,应尽快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依法增设两孩育儿假、两孩子女补助金等,减轻两孩母亲育儿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缓解维护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权益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建议,通过社会保险统筹等方式分担女性生育成本,拓宽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降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减少由此产生的对生育妇女就业的歧视,适当提高女性产前检查及生产费用的报销比例,给生育家庭提供相对较高的生育社会保障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也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将生育假延长至1年左右。这有助于孕妇生产后的身体恢复,同时也能保证母乳喂养,有利于减少婴幼儿病变的发生。
“另外,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地铁换乘站,公园、商场、医院等场所新建或改建一定数量的母婴室,避免哺乳尴尬事件的发生。”王健说。
根据相关测算,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每年将新增300万名儿童。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如何保证高质量地孕育两孩,如何营造优良环境迎接新生命?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大家认为应尽快将提高妇幼保健、生殖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提上议事日程。
提高高龄产妇保健水平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年均出生婴儿58万人,预测‘十三五’期间年均出生83万人。这25万新出生的人口,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影响不言而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说,浙江省开展的相关调研表明,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很大,“大龄女性生产挑战妇幼保健能力”。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浙江省财政增加了数亿元资金用于提高妇幼保健能力。郑继伟表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在提高妇幼保健水平方面增加更多投入。
“全面两孩政策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风险和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指出,高龄产妇增加导致先天性胎儿畸形风险和孕妇高危妊娠风险上升。他建议:“制定更加严格的生育服务程序,规范孕前咨询和产前诊断,量身制订生育计划,提高生育质量,降低生育风险;配备专业技术力量,建立母婴突发状况急救机制和绿色转诊通道。同时,调整相关生育保险政策,针对高龄孕产妇,增加必要的产前诊疗项目等。”
多举措保障生育健康
对于新增出生人口的健康问题,浙江省也是未雨绸缪。郑继伟表示,2009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免费孕前检查。“在免费婚检政策实施前,100对夫妇结婚前去体检的不到10对,免费婚检实施后增加到了90对。再加上免费孕检政策实施,健康婴儿的出生率大大提高了。”郑继伟表示,浙江省正积极争取将“两免”升级为“三免”,做到免费的围产期检查,把人口出生缺陷率尽力降到最低。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贾爱芹还注意到,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年龄增长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人口生育率明显下降。有数据显示,我国不孕不育的平均发病率为12.5%~15%,不孕不育人数已超5000万人,“未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大量需求,是可以预见的”。
贾爱芹建议,打破“300万人口设置1个机构”指标限制,鼓励生殖辅助技术发展。在服务需求集中、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市级地区,只要具备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人员、技术、设备等条件,就可以批准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合理利用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高龄孕产妇、再生育和不孕不育人群的服务和指导,建立健全规范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医疗安全。
缓解职场妈妈后顾之忧
201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曾就单独两孩政策与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广大女职工知晓并拥护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但赞同不一定就愿意生养,原因主要是职场竞争和生活压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修订出台,应尽快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依法增设两孩育儿假、两孩子女补助金等,减轻两孩母亲育儿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缓解维护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权益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建议,通过社会保险统筹等方式分担女性生育成本,拓宽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降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减少由此产生的对生育妇女就业的歧视,适当提高女性产前检查及生产费用的报销比例,给生育家庭提供相对较高的生育社会保障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也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将生育假延长至1年左右。这有助于孕妇生产后的身体恢复,同时也能保证母乳喂养,有利于减少婴幼儿病变的发生。
“另外,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地铁换乘站,公园、商场、医院等场所新建或改建一定数量的母婴室,避免哺乳尴尬事件的发生。”王健说。
根据相关测算,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每年将新增300万名儿童。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全面两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