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勇□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对食品安全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201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药总局全年跟踪解析的27个食品安全热点整体趋势同时发布。
专家表示,从去年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舆情反应来看,我国媒体和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已渐趋理性,但仍可以“做得更好”。
■风险交流很重要也很必要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媒体在发布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的恐慌。“这一事件引发的舆情很快得到平息,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以避免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针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中特别指出,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已经作出科学解释的同时,微信等新媒体仍在传播失真的信息,“这很好地说明了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
2015年,“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
“很多人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只发生在中国,但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问题。”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 Wall教授表示,中国在婴幼儿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电子商务中的食品领域的监管力度已强于许多国家。
■微生物污染已成关注热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在整体上呈现了进步,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原料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战,同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共发生食品安全热点事件27个,较2014年减少了31.6%;其中有6个属于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有2个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而且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专家表示,这表明舆论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27个热点事件共涉及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孟素荷解释说,这种趋势显示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我国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与全球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相吻合。
孟素荷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7个热点事件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备受关注,说明公众的兴奋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有定论,但“烹炸油安全”“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类似热点在2015年仍被反复炒作。”孟素荷表示,老问题穿上“新马甲”重复出现,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对食品安全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201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药总局全年跟踪解析的27个食品安全热点整体趋势同时发布。
专家表示,从去年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舆情反应来看,我国媒体和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已渐趋理性,但仍可以“做得更好”。
■风险交流很重要也很必要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媒体在发布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的恐慌。“这一事件引发的舆情很快得到平息,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以避免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针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中特别指出,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已经作出科学解释的同时,微信等新媒体仍在传播失真的信息,“这很好地说明了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
2015年,“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
“很多人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只发生在中国,但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问题。”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 Wall教授表示,中国在婴幼儿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电子商务中的食品领域的监管力度已强于许多国家。
■微生物污染已成关注热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在整体上呈现了进步,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原料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战,同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共发生食品安全热点事件27个,较2014年减少了31.6%;其中有6个属于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有2个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而且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专家表示,这表明舆论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27个热点事件共涉及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孟素荷解释说,这种趋势显示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我国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与全球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相吻合。
孟素荷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7个热点事件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备受关注,说明公众的兴奋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有定论,但“烹炸油安全”“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类似热点在2015年仍被反复炒作。”孟素荷表示,老问题穿上“新马甲”重复出现,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文/小编)
标签阅读: 食品安全